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众多出口企业却高兴不起来。
在调查中发现,今年众多企业在承接订单的时候,显得格外“挑剔而犹豫”:只接短单不做长单,青睐中小规模的订单不愿做大订单,有些企业纵使采购商出高价也不愿多接订单……
曾经抢手的订单,如今为何变成了“烫手山芋”?专家认为,我国企业正遭遇来自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增加、融资难度加大、汇率风险加剧等因素的冲击,在“三大冲击波”的影响下,“中国制造”以及“中国价格”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我国企业亟须通过加速转型升级,增强产品附加值和议价能力,提高对外贸易中的话语权。
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轮番上涨 “物价冲击波”令企业措手不及
“香精、保湿剂、皂基等原材料的价格已经涨了20%,但是对外报价还不敢同比例提高,怕吓跑了采购商;招工不仅难而且成本越来越高,今年会再增加两条自动生产线,希望能缓解一下吧。”广西柳州两面针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莫涛告诉记者。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主要工业原料的涨幅都在20%-80%。来自广东省外经贸厅的数据显示,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95%的企业表示2011年的出口成本将会上升10%-20%。同时,接近45%的企业表示其利润将会下降,这一比例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3个百分点。
莫涛告诉记者,目前两面针的对外报价提高了10%,但这个涨幅也仅只是处于保本水平。因为大幅提价的后果便是丧失出口竞争力,采购商会转而寻找替代供应商,将订单转移至其他价格更为低廉的国家或地区。
“说起来就觉得烦,企业面对沉重的成本压力,却没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没钱赚也要硬撑着市场份额,结果是现在见到订单高兴不了反而头疼。”莫涛说。
面对“雪上加霜”的经营形势,企业只有不断提升竞争力,才能增加提高终端产品价格的底气。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董事长蔡高声说,生产成本的增加,使利润微薄的传统产业压力巨大,但我们必须积极面对。一吨蚕丝的价格去年还是20万元,今年5月已涨到40万元。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必然选择。丝绸集团的童装设计部门主动为客户提供上百种新款选择,从原来的“被动下单”转向“主动接单”,提高了产品议价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很多企业不接大订单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先期垫支开展生产。随着流动性不断收紧,在贷款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选择和审核也随之趋紧。
“现在银行贷款利率要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30%至50%,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已经大大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如果我们接单生产,就白给采购商和银行打工了。”广东力生纺织用品有限公司营销经理罗杰华说。
有银行业内人士说,商业银行办理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项目时,所花费的固定成本相差不大,但收益立见高下。一般来说,运作成功一个大企业贷款项目所获取的收益可以抵得上做十几个、几十个小企业的收益,而大企业的融资风险总体上又低于中小企业,因此部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表现不够积极。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呼吁,银行放贷操作中不要忽视小企业的诉求,建议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应当“再贴近一些”。
也有专家建议,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可以部分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同时,广开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本进行股权融资,充分依靠市场机制,为中小企业不同的成长周期建立完善的包括风险资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的融资服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