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安徽省沿江地区棉花进入蕾期,普遍长势喜人。然而,持续下跌的棉价,让棉农们忧心忡忡。作为棉花种植大省,安徽省常年棉花种植超过500万亩,核心区棉花收入占农户收入60%以上。增产量、稳棉价,提高种棉效益,既关系棉花产业发展,又事关农民增收大局。
棉价剧烈波动,农民积极性受挫,种植面积再降——
政策支撑才能稳定种植信心
记者走访棉花产区时发现,在我省沿淮淮北地区,今年棉花种植面积继去年下降16%左右后,再次有所减少。
棉农弃棉,是因为效益不高吗?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棉花每亩净利润为783.93元,比上年增加472.09元,增幅达151.39%。这远比种小麦、玉米等更划算。
“效益大幅度增加,棉农却弃棉,其原因主要是棉花价格波动剧烈,相比粮食有政策托市,种棉风险大。 ”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王林介绍,近年来每当棉花价格下跌,种植就大幅度减少;价格上涨,种植增长却非常缓慢。这一现象,已经伤害了农民积极性。这导致2003年以来,棉花种植整体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特别是皖北,种植面积从300多万亩锐减到现在的100多万亩。
数据显示,2008年棉价剧烈下跌,籽棉收购价由最高的3.0元/斤,下跌到2.2元/斤,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1.7元/斤的历史最低价;2009年又迅速上涨,甚至创下7元/斤的新高;而今年3月份以来,价格又掉头一路向下。 7月22日,国内籽棉价格已下降到4元/斤以下,“这个价也是有价无市,农民的籽棉卖不出去。 ”无为县供销社工作人员李茂林说,棉价“跌跌不休”,棉农无所适从。
事实上,能否稳定棉价,已经成为农民种棉能否有好收益的关键因素。以无为县为例,去年由于遭遇灾害籽棉平均亩产量只有368斤,当年市场籽棉均价5.5元/斤;而2009年全县籽棉平均亩产高达421斤,但销售价格为3.31元/斤。两相比较,减产反而增收。
省棉麻公司信息管理部经理陶劲春分析,棉价主要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棉花市场信息不透明,极易受资金炒作,市场风向变化较为盲目和偏激。稳棉价,激发农民种植积极性,需要全面落实好棉花良种补贴政策,充分发挥良种补贴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植棉积极性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扩大棉花灾害保险补贴范围,降低生产风险,保障植棉效益。
收储制度,是进行市场干预、稳定价格的强有力手段。 “发挥收储作用,关键要有充足的储备。 ”陶劲春分析,去年的棉价疯涨就是国有储备棉抛售后仍无法有效平抑价格,市场对供不应求产生过度反应。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储备力度,提高调节能力。同时产棉、销棉大省也要建立一定的棉花省级储备。
“从长远看,棉花产业发展要有明确定位。”省农技推广总站副总农艺师吴宁说,有关部门要明确棉花产业发展是立足国内需求,还是开拓国际市场。如果是前者则稳健发展,后者则要出台全方位扶持政策。
棉花单产不高,农民投入不足,粗放种植导致增收困难——
科技增产才能提升种植效益
农作物单产水平高低,是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据吴宁介绍,去年我省皮棉平均单产122.4斤,居全国第17位,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6.6斤,与我省产棉大省地位极不相称。 “棉花周期和用工是农作物里最长最多的,不解决产量低的问题,必然影响农民投入热情。 ”
深度推广和运用产棉科技,是增产增收的主要手段。据无为县优质棉产业协会调查发现,当地近500个高产攻关户产量水平比全县平均亩产高出56.1%。1260多个示范户,近4年籽棉平均亩产581.7斤,比全县亩均增产籽棉128斤,户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优质高产技术的推广也是我省棉花产量增长的主导因素。 “十一五”期间全省棉花平均播种面积比“十五”期间年减少8.1万亩,棉花年均总产却增长4.8%。
王林强调,就全省而言,当前要进一步普及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调控等适用技术。同时积极研究和推广棉花无土育苗轻简栽培、缓释肥和控失肥为核心的高效精确施肥技术,既提高产量,也减少人力投入。
引导棉农稳定优势产区棉花生产,巩固棉花区域化布局生产基地,是确保棉花生产面积稳中有升的关键,也是推广先进技术的载体。当前要抓住国家加快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棉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棉花生产条件,提高棉花综合生产能力。
种子杂乱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过去全省也就20多种,现在一个县就可能有100多种。 ”吴宁介绍,这导致棉花一致性差,无法满足棉花加工企业,特别是高档加工企业的需求,带来的必然是种植效益低。在种子市场放开的情况下,要抓紧制订相应的配套制度,优化布局和种子结构。
“我省是全国主要产棉省份之一,地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棉花优势区域,自然条件优越,适合棉花生长。”王林认为,只要强化科技应用,棉花种植效益必然能快速提高。
棉花加工业薄弱,缺少龙头企业,市场无序竞争———
做强产业才能化解价格风险
棉花价格低,很多高质量的棉质服装、家居用品却价格不菲,这是因为加工环节实现了增值。专家强调,棉纺织企业加工能力越强,增值就越多,其“反哺”棉价的空间就越大。稳棉价,必须做强棉纺织业。
应该看到,目前我省棉花加工业发展不足,收购和加工企业庞杂,层次低附加值低。以无为县为例,据该县棉花协会调查,该县加工企业170多家,每年新棉上市互相抢购,导致加工品质下降,无法加工出好的皮棉。原“银洲”品牌在全国属于免检产品,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170多家加工企业收购和加工技术人员少数是由原供销社下属各轧花厂培训外,近几年没有进行过培训,导致安全防火、产品质量等事故频繁。
类似的情况在全省非常普遍,这反映出我省棉花市场小、弱、散的现象严重。棉花加工企业虽多,但都是小企业、小作坊,产业链结合松散,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少,其规模小带动力不强,自身尚难以抵御国内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更无法支撑棉价的稳定提高。
“加快棉花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组织技术培训、提高产品质量、开展创品牌活动。 ”李茂林分析,企业需要提高对棉花市场的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改变销售方法。
做大做强棉企,关键是延伸棉花产业链条,向中高端市场发展,提高附加值,才能增强棉花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加工企业要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国产高档设备,加快技术设备的改造升级。同时走产学研合作的路子,推动纺织产业升级。 ”李茂林说。
棉价波动无常,国际国内市场需求萎缩,纺织和棉花加工、流通企业经营压力倍增。专家呼吁,有关部门要在税收、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支持棉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稳定市场。随着棉花产业链条的逐步完善,集聚效应的日益凸显,“强筋壮骨”后的棉花产业必然成为广大棉农的利益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