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血的ZARA!新买的一洗,过水7次,那掉色的水还跟血染红的一样!”“H&M衣服质量真次啊:一件一件都开线……”“Mango的打折包包,背不到两天就烂了,难道质量也打折?!”又到打折换季时,关于“快时尚”洋品牌的消费投诉一下子暴增。
抽检不合格被曝光
8月初,广州市工商局公布了二季度休闲服装抽检结果,抽样的百组商品合格率仅68%,其中瑞典品牌H&M、丹麦品牌VERO MODA等知名平价时尚品牌均缝口纰裂程度不达标。
7月底,在上海市质量技监局公布的针织T恤以及太阳镜质量抽查中,太平洋百货淮海店里卖的荷兰品牌G-STAR,有一款L号的针织T恤衫甲醛超标,H&M里的一款规格165的针织休闲上衣PH值超标,荷兰品牌C&A里的一款太阳镜标志有问题。
5月初,北京市消协公布的羽绒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西班牙品牌ZARA标称含绒量70%的外套大衣,实际含绒量仅有51.1%。而自2009年8月至今,ZARA至少有7次被检出问题。4月,国家质检总局点名H&M一款童装PH值超标。
代工贴牌质量难保
我国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属强制实施的规范,对纺织品的PH值、色牢度等涉及人体安全指标有明确规定。可让国内潮人趋之若鹜的“快时尚”洋品牌,为何还在规范面前屡屡“露底”?
中国服装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闻力生透露:“国际大众品牌都是以大众化、低价位在中国市场取得品牌效应的。H&M、ZARA等品牌大多数在国内加工,也在国内采购面料。面料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态监测很难过关,二是色牢度、色差不过关,还有就是缩水。出货后,为省检测费,厂家也往往不做PH值、甲醛含量的检测。至于国家标准要求很严的缝制质量,在出厂时的检验、控制也不到位。”
被指责有“国别歧视”
四五年前,号称“传统时装杀手”的三大国际平价时装品牌:ZARA、H&M、C&A几乎前后脚杀进中国,不仅借隔三岔五的“半价劲减”造成了排队疯抢,且跑马圈地和上新货的速度,让中国同行为之愕然。以ZARA为例,目前在华已有近80家店,据悉每两周就要补货上架、每三周就要全面性地淘旧换新,每年推出的商品超过1.2万款。
有潮人总结,这样的衣服通常只能穿一季,但每季抄的可都是奢侈品大牌。还有人写微博:“昨天在ZARA看上一款裙子就剩两件,一条肩膀线走歪、一条口袋有破洞,可我竟然选择放弃质量而下单,就是因为款式新、货品缺。”
从生产到上货架只用14天——“快时尚”们,追求“速度就是利润”。但业内人士却指出,ZARA们现在不仅是质量问题,更是诚信问题,是典型的跨国企业产品“国别歧视”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