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有关中国货币政策的种种迹象让人颇感费解,但中国政府已准备把注意力从控制物价转向支持增长。
中国的货币政策目前可谓是雾里看花。中国央行似乎一心要保持对通胀的关注。无论是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枪毙”表外贷款,还是加快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步伐,这一切动作都表示政策是收紧的。
但同时,辅佐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却归于沉寂。存款准备金率自今年6月以来就没再上调,7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升幅加速至6.5%,而利率却没有为此做出回应。
分析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也起不到什么帮助。他们模棱两可的表态对市场没有任何好处。上证综合指数相比7月中旬的峰值已累计下跌了12%,跌幅同标普500指数(S&P 500-stock index)相似,尽管中国有着明显强劲的经济增长前景。
中国领导人说话让人有点糊涂是可以原谅的。美国和欧洲的复苏仍在恶化,时不时会引发市场波动。
将于本周五发布的中国8月份CPI数据预计会显示,通胀升幅趋于缓和,但仍处于令人不安的高位。制造业方面表露出来的迹象是,增长正在放缓,新出口订单下滑就是一个危险的征兆。
这些相互冲突的外在迹象让中国基于一致意见的决策过程难于做出回应。持续高企的通胀让那些支持增长、主张采取具体宽松政策的游说团体陷入困境。同时,增长放缓的种种迹象意味着中国央行抗通胀的鹰派人物很难力主进一步采取重大举措以收紧政策。
这段政策瘫痪期的持续时间可能会长一些。但如果再看远一点,这些迹象就比较容易解读。欧美日渐恶化的复苏让中国的出口订单开始减少。通胀很可能已经见顶。
2010年10月,北京方面果断采取行动以收紧政策,并进行了首次加息。然而2011年10月,出口走弱和通胀回落可能会让决策者退回到支持经济增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