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装实在是有点儿贵,去年的衣服还可以穿,所以不急着购买。”北京消费者刘丽表示,“现在各品牌的服装款式更新都很快,过一段时间,等到打折时再出手会合算得多。”
8月4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显示,棉价为19716元/吨,这已跌破有关方面公布的新年度19800元/吨的收储价,与今年3月份的每吨31241元相比,跌幅达到36.9%。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虽然棉价跳水,但与棉价息息相关的服装价格却并没有松动。对此,不少消费者感到疑惑,棉价暴跌,为何今年秋装的价格依旧高涨?
棉价虽降秋装仍涨
目前各大商场的秋装数量已经占到市场的7成以上,“和今年的春夏款服饰一样,今年秋装上市时间依旧偏早。”北京当代商场销售人员表示,“与去年新款上市时的销量相比,整体下降了2~3成。”从秋装的上市情况来看,上衣的数量要多于裤装。以标识100%棉的长袖外套为例,去年同面料的秋款售价在599元到699元之间,今年涨到699元~999元。“今年秋装的价格较去年上涨了10%~20%,如去年我们新上市的衬衫普遍都在200元左右,今年则差不多为230元。从价格上来看,裤子的涨幅不大,基本与去年持平,但上衣的价格涨幅较高。”销售人员说。
该销售人员也表示,虽然现在秋装的销量较低,不过进入9月中旬,在中秋、国庆两节促销的带动下,秋装会迎来热销季。而品牌也纷纷推出当季“限量款”来迎合消费者“求新”、“独一无二”的心理,而这类商品即使不打折,销量也会一路走高。在推出“限量版”服饰专柜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几款比较受欢迎的“限量”版新款秋装已经卖断货了。
成本高涨利润摊薄
在中国轻纺城,面料供应商李先生表示,今年的布料价格相比去年依旧有10%的涨幅。“去年棉花价格上涨太快,很多棉企大量囤积棉花,导致产品价格上涨。现在还处在消化库存的阶段。”
某服装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徐女士表示,布料的成本上涨在一件服装的价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而人工、运费等成本的上涨,才是企业成本高企的真正原因。
从今年年初开始,企业用工成本就不断地上涨,人工费的上调在30%左右,另外,油价的上调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耐克也在其最新发布的财季业绩报告中称,由于石油价格、人工成本和运费的上涨,将在2012年春季对鞋类和服装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提价。
“现在服装厂为了留住工人,纷纷给工人加工资。运输成本、进店费用、租金等以每年1万元的速度增长,各种物业费、税费等都要分摊到服装成本里。”业内人士透露,一件服装从出厂到出售的利润大概在60%左右,但实际上真正进入经销商腰包的钱并不多。
“为了保证经营利润,只能推高服装售价。”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无奈。
继去年全国多省市宣布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之后,普通企业今年的用工成本正在迅速提升。以杭州市为例,4月1日新调整之后,月最低工资标准从去年的1100元/月涨到1310元/月,提升了210元,涨幅接近20%。这个涨幅几乎成了今年人工成本上涨的标杆。
杭州本心服装公司总经理房长君最近已经开始为秋冬羽绒服备货。今年人工价格在65~120元/件,而去年的平均水平则是45~80元/件。一件标价1000元的羽绒服成本大致在300元左右,按这个计算,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甚至能到1/3。
房长君说,目前在杭州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月薪能开到3000元以上,而就这样,还不一定能招到人。
“一些工人干脆就在老家开一个厂,不来打工了,还有一些熟练的技工他们不愿意和工厂签订长期的合同,只做临时的工作,哪里出价高就去哪里。所以有些规模小的企业为了不停工,硬着头皮也要用他们。”房长君说。
流通环节推高售价
尽管原材料价格在上涨、劳动力成本在上涨,但是这两项生产企业最叫苦的涨价幅度却并不能完全覆盖成品服装标价牌上的数字涨幅。
一家女装专柜的销售主管表示,消费者在商场里看到的价签上的价格往往是出厂价格的数倍。这是因为服装从工厂到柜台,中间可能经历多重代理销售的环节,目前这每一个环节的毛利增幅在15%左右。代理商由于要承担库存压力,以及进入商场的扣点和各种杂费,所以代理商会将进价提高数倍之后进入零售终端。
就这样,一件从工厂出门不过30元的衬衫,辗转到了省级代理商手中可能变成了40元,等流入市一级的代理商时,价格已经涨到了60元。然而它们会以什么样的价格被消费者买走,还要看这些服装最终到达的零售终端。业内人士表示,加价多少最终由品牌知名度决定。“一般品牌可能加价率在5倍左右(即进价×6),知名品牌甚至能达到10倍,国际顶级品牌更是高达几十倍。除此之外,不同的零售终端也会影响加价率,例如一般社区商场的零售价格就低于闹市商圈。最后这件衬衫的价格可能会到300元~700元区间。”
品牌服饰公司利益稳步增长
品牌服饰公司从这轮价格上涨中尝到了实际的甜头。
在保定,一位给美特斯·邦威做服装加工的经营者表示:“这类品牌服装对生产企业有很大的议价能力。今年零售价格普遍上涨10%~30%,但是他们付给生产商的加工费用并没有相应增加,生产环节的费用上涨基本上要靠生产企业自己来消化。他们有品牌,在服装业品牌决定价值。所以他们在销售环节能够几倍甚至十几倍加价销售,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从这轮价格上涨的行情中获利的。”
面对商场里的“高物价”,不少精明的消费者选择转投网络消费。
这个趋势从网络服装销售的火暴数据中可以得到印证。淘宝网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女装排在交易份额的第一位,占比达到了10%以上。男装、女鞋也在10名以内。而2010年,在淘宝网上成交的女装份额已经达到了383亿元。而包括麦考林、梦芭莎在内专门做服装网站的更是受到热捧。前者在美国上市,后者也拿到了8位数的风投。
“如果不讲究牌子的话,几十元一条的连衣裙并不少见,如果不讲究当季的话,一些品牌服装也能以3~4折的价格买到。”消费者唐媛说。
这些交易数字背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几近完善的供应链。
除了规模比较大的几家有实力的网络服装运营商有自己的合作工厂之外,大部分普通销售服装的网店还是在传统的批发市场渠道进货。
据了解,出厂成本价为90元的同款连衣裙,网店可以以120元的价格拿到,之后网店以190元的价格卖给在东莞的经销商。而这条最终出现在东莞某商店柜台的裙子标价已经是400元以上了,即使打7折,也要280元。遇到“暴款”(最畅销单品),有时一个大网店的出货量相当于一个省级代理商的出货量。
和网店合作成了不少中小型生产企业维系生存的途径之一。生产环节的成本上涨压力较大,面对大的品牌合作商又没有议价能力,出路之一就是加快自己的资金周转速度。
即使是这样,现在也是低于200元的服装销售状况最好,价格再高销量也不行了。
房长君透露,市场上一般品牌的加价率是6倍到10倍,但是网店的平均加价率仅为1~2.5倍。所以即使走量很快,没有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的中小型生产企业利润仍然很薄,现金流都绷得很紧,一不小心就会垮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