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进入2011年新一个棉花收购年度已经半月,但是在刘霞看来,今年的棉花收购还没有真正开始。
往年的这个时候,刘霞可以至少接到10车皮的大单子了,但是今年只是零星的收购,手里只有一两个车皮的小单,还是以前的老客户随买随用。作为开在棉花主产区的新疆沙湾县天鹰棉花产业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现在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市场的观望气氛。
刘霞的这种感受,也在天津的天津市纺织工业供销公司总经理边春和那里得到了印证。这家为下游企业大量提供原料的贸易公司,目前为止还没有下单,对于新年度的市场判断,边春和的回答是“再看看”。事实上,这也是9月15日全国棉花形势分析会上棉纺行业链条上大多数企业的心态。
暴涨暴跌之后企业的谨慎心理,加上国家收储的宏观政策托底,接受采访的多位棉纺业人士表示,今年棉价应该以稳为主,新棉大量上市之后才会入市收购。
棉价波动之痛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去年以来棉花大幅波动带来的整个行业的阵痛,无疑是今年企业谨慎观望的直接原因。
青岛保税区棉花交易市场总裁孙绪铭告诉本报记者,由于去年棉花收购市场高开高走,不少企业非理性收购,现在保税区的市场里还库存着不少企业高价收购的棉花,而据他了解,这些企业的成本一般都在28000元/吨左右,相比近期两万左右的市价,企业压力不言而喻。
更为普遍的现象则是,棉纺企业由于棉价大幅波动,不敢接订单,或者前期挤压大量高价棉花和面纱原料造成亏损,而停工或半停工。
德州市棉花协会秘书长马俊凯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地80%的棉纺企业存在限产,30%的企业停产,总体开工率在50%左右。
对此,河北沧州的一家棉纺企业深有同感,由于棉价暴涨暴跌、下游需求不足等,企业现在经营情况很不好,后期如何经营还要等市场更加明朗后再做打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棉纺产业链上的企业之所以出现如此困难的局面,棉价的暴涨暴跌无疑是罪魁祸首。
在过去的一个棉花年度,棉花价格从去年开秤之初的每吨18000元左右涨到11月上旬的31000元,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随后又在不到20天的时间每吨大跌5000元,11月底回落到每吨26000元,完成第一阶段的冲高回落。随后又在今年3月上旬再次暴涨至历史高点31288元,并在5月中旬回落至每吨25000元以下。
迅速完成两轮暴涨暴跌之后,棉纺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棉纺行业大量停工,棉花、棉纱几乎无人询价,甚至出现企业负责人绝望自杀的惨剧。
“棉价大幅波动导致纺织企业难以确定成本,大单、长单锐减,原料库存保持低位,棉花采购量有限,年度中后期市场成交清淡,商品棉周转速度缓慢。”中国棉花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芳指出。
史无前例的调控
保价格稳定,政府终于出手了。
为稳定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棉农利益,保证市场供应,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家单位今年出台了《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规定国家自2011年9月1日到2012年3月31日以每吨19800元的价格不限量敞开收购。
从历年棉花收储来看,每次国家都会明确具体的收储数量,而且历史最大收储量也不过150万吨,对市场的托市效果就已经很明显了。本次国家不限量收储可谓是史无前例。
金石期货棉花分析师于丽娟告诉记者,目前国家储备棉仅有22.7万吨,对国内棉价的调控力度有限,国家存在补库的意愿。再按历史收储推算,国储棉最高容量达385万吨,即国库至少可以再容纳360万吨,几乎是全年产量的二分之一。
她判断,从不限量收购这点出发,收储对棉价的托市力度很强,若后期收储能有效启动,则棉价不会出现深度下跌,收储价或成为棉价的铁底。
事实上,自市场监测新的棉花年度开始以来,标准皮棉价格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低于19800元/吨的收储价,国家托市收购亦因此从9月8日开始启动。不过截至9月15日,国家收储棉仍然是零成交。
对此,刘霞分析,由于新棉上市高峰没有来临,而且近日当地的市场收购价已经高于8.5元到9元每公斤,折合皮棉价格已经高于收储价,加上棉农惜售,初期少量收购的企业,一般都把棉花卖给了棉纺企业。
基本面的变化
调控基调确定后,棉农的心态确实不可忽视。
由于去年棉价暴涨,不少棉农得到了实惠,对今年棉价的期望值普遍较高,加上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特别是新疆拾花工工资上涨,棉花开秤之初,棉农惜售观望心态比较浓厚。安徽省皖农贸易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郭应东告诉记者,据他们调查,棉农的心理价位一般在5块左右,高于收储价。
不过,由于目前纺织行业面临通胀压力、银根紧缩、出口不确定增加、成本价格上升等多重困难,中国棉花协会判断,新年度纺织行业发展增速或将持续趋缓,棉花需求仍将维持上年度水平。
同时,2011年度大多数棉花主产国棉花丰收,产量将大幅增加,加上国内种植面积增加,目前测算产量增加基本确定,供求关系明显改善。这一背景下,不少企业判断棉价仍有一定的下行压力。
惜售心理和下行压力之下,工信部消费品司的一位参会人士对记者表示,由于国家收储价格支持,加上种植成本增加,棉价下跌的空间不大,如果考虑供求关系变化,向上空间也不大,本年度棉花市场应该会比较稳定。
郭应东也表示,由于今年棉价整体会相对平稳,企业会以短线操作为主,根据需求收购,以量取胜,不会像去年一样囤货赌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