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纺织品囊括的范围非常广,广义上说,以纤维为基础,凡是用于急救、临床创伤处理或用于医疗的产品都可作为其家族成员,甚至还包括用于健康与卫生保健领域的用即弃类产品,比如婴儿尿布、妇女卫生巾和成人失禁产品等,这些都属于医药卫生纺织品范畴。
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巨大的需求量,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卫生纺织品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尤其是生理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势必需一个庞大且有序的产业做支撑。然而,就目前我但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而言,其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被“利好”政策冲昏头脑,市场发展失衡
据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和我国现有技术基础, “十一五”期间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就被提上规划日程,并明确规定其的研究开发重点为:以我国天然资源(甲壳质、海藻、骨胶原)为原料的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能取代大量进口的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如人工肾、人工肺、可吸收缝合线;医务人员使用的多功能防护服及防护用品等。“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纺织品和其他几种产业用纺织材料一起再次被列入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并从国家政策层面上给予高度的重视。
诚然,医药卫生纺织品产业既是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又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力军。但是,随着人们对医药纺织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之国家“利好”政策趋势引导,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医疗纺织品需求量增加的同时,对其安全性和经济性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整个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但其发展也相对盲目和失衡。比如,正是由于人们对医药卫生纺织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了一次性医药卫生纺织品(如隔离衣,挂帘,手术帽,面罩和鞋套)的需求迅速膨胀,这就导致了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发展的失衡,即医药纺织品市场上一次性(用即弃)产品和多次用(可再用)产品的比例失调。另外,虽然市场上对医药纺织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该市场并没有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据记者从某网站上了解到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全年供应量59.5万吨,到2010年就超过了70万吨。该调研还进一步反馈出,目前国内普遍在使用的一次性医药卫生纺织品大多质量层次不齐,品种和型号单一,价高质低,功能性和舒适性差等。
这些鱼目混杂的医药卫生纺织品进入市场后,不仅给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造成困扰,而且危及患者身体健康。市民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小诊所就医时使用完诊所提供的一次性头套后,出现头疼、落发等不良现象,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陈女士表示她对目前的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深感忧虑。
产品结构不合理,行业标准“真空”成为痛中之痛
据了解,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以采购非一次性用品为主,一次性用品也仅限于口罩、帽子之类的常规产品,一次性隔离衣和手术衣、一次性防护服的使用率较低。大部分科室、区域还在使用普通棉布防护衣,只有在传染病区和重症监护病房(ICU)才会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护镜及医疗橡胶手套,使用率也并不高。
采购与使用的不均衡,导致该产业在生产上出现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盲目扎堆的现状,一些“热门”类别产品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部分企业以牺牲产品质量来换取市场利润。
与此相反,生物医用材料则由于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直处于发展不足的状态。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统计资料分析: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在外科用植入性和体外过滤用纺织品方面的大部分产品,特别是人造器官类医疗器械方面基本依赖进口,产品国产化率极低,市场被外企占领,每年进口量超过60亿美元。
生物医用材料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四大支柱之一,但在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中的纺织科学技术多年来并未得到医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充分重视。比如,中空纤维膜材料、静电纺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等新型纺织材料近十年来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由于缺乏材料领域和应用领域的有效衔接,新技术未能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得到及时应用,同时,也缺少了对纺织新材料发展的推动。生物医用材料这类“冷门”医药用纺织用品鲜少有厂家愿意花成本与技术去生产,市场一度出现缺货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医药卫生纺织品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其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的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大部分标准缺失或滞后,产品质量缺乏规范监管,且检测跟不上当前国际标准的发展速度,导致行业国际先进标准信息的不对称。指标要求及检测方法与国外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标准的不一致性增加了成本,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被动和不便。医疗系统仅对产品供应商有一定的认证,缺乏统一的材料和产品采购标准、认证办法和配送管理体系,并缺乏质量监管机构。由此可见,一个为全行业所接受与奉行的行业准则处于完全的“真空状态”,从而导致了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的相关行业和支持行业普遍存在一些列缺乏创新机制、质量可靠性低、研发投入少,行业的知识产权和成果保护意识淡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度和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和速度慢于产业的发展速度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此外,我国医药卫生纺织品企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缺少具有从纤维材料到非织造布制品生产的一条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影响了高档民族品牌的创建和成长。据了解,现阶段我国规模在亿元以上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企业数量很少,大多规模小而杂、小而多。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发达国家占领,很多装备水平先进的国内企业沦为国际品牌的材料供应商,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则在狭窄的中低端市场大打价格战。
专家:“打造产需衔接良好的产业链”是行业之核心
“作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重点组成之一,医药卫生纺织品在振兴规划中的重点任务也都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任务。打造产需衔接良好的产业链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核心”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
从整个宏观流程来看,生物医药卫生纺织品从科研到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与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目标相左。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科研立项、投资引导上,将有重点的向医药卫生纺织品相关领域倾斜,创建医药卫生纺织品的技术研发与临床评估相结合的研究平台,引导企业确立中长期规划,实现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另外,就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的薄弱环节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投入,建立示范性的“政产学研用”生物材料技术创新产业链,建立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大力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除此之外,医药卫生纺织品市场之间部门协调和衔接一直以来都是薄弱环节。医药卫生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医疗用纺织品的生产与市场许可常常需要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政府未来在会在相关部门设立专门的协调及统筹规划机构,完善相关机制,构建国家医药卫生纺织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的良性运转机制。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