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经济学家斯图尔特•弗莱明撰文指出,目前,尽管相关机构一再发布“安民告示”,减轻各方对危机发展和经济前景的担忧。但仅靠经济模型和预测拯救不了欧盟和美国经济。危机反映出欧美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甚至触及一些理念性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更新理念,并果断采取行动,欧元区有可能会无序解体,进而拖垮欧盟和美国经济,酿成不亚于30年代大萧条的又一次金融海啸,使欧美进入“经济的永冻层”。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危机引发关于经济理念的思考。经济预测是一种复杂的、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学运算结果,其质量好坏,与生成它的数据和假设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输入垃圾数据只能产生垃圾预测。过去十多年来,即使是最流行的经济预测也或多或少忽视了金融领域,包括投资银行、股市、汇市、债券及其衍生品的交易。而在当时,这些金融业务已经在左右一切日常经济活动。如此简单的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经济陷入当前可怕境地;同时也说明:无论是欧委会还是作为发达国家智库的OECD或者IMF,其发布的各种经济预测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因为,这些数据根本无法预测今夏消费者和商务信心的突然暴跌,也无法理解和解释此前一直驱动经济发展、如凯恩斯所言的“动物精神”的全面崩溃。
二、各机构预测难掩危机严重后果。欧委会、IMF和OECD均预测,欧美经济在经历了两年摇摇晃晃的复苏后,开始走向停顿。但现在谈论最多的是,欧盟和美国经济是否已走到“二次探底”的悬崖边上,准备上演2007年版“大萧条”之续集,或者象汇丰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所预言的那样,即将进入一个“经济的永冻层”。不管诸位相信与否,这其实还是一种比较幸运的结果。欧元区资深官员已经开始公开使用“衰退”这个字眼,来描述欧洲的经济前景;而在私下里,他们与金融市场有同样的担心:那就是欧洲主债危机可能会释放出更加可怕的恶魔。如果主债危机导致欧元区无序解体,那么欧美经济下滑就不能再用“探底DIP”来形容,未来的历史学家会用“暴跌PLUNGE”来回顾我们这个时代所经历的可怕情形,并会使用诸如“第二次大萧条”之类容易让人联想起1930年那场大危机的词句。
三、发达经济体内部发生内讧。9月8日,特里谢在开完为时一周的内部会议后情绪激动地表示,欧央行内部很团结,目前已全面进入“危机管理”模式。然而就在一天之后,这句话不攻自破。欧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斯塔克(Juergen Stark)因反对债券购买而请辞,暴露出欧元区决策层内部极深的裂痕。在斯塔克发难之前,IMF总裁拉嘉德呼吁各方合作采取行动,指出“面对持续恶化的经济前景,各方对主权债务人和银行的担心不断上升,全世界都在经历一场信心危机”,警告“与2007年危机爆发之初各国采取的应对策略相比,当前的政策的范围要小得多”,建议“相关国家必须现在就行动起来,使经济复苏平稳渡过当前的危险阶段”。
正当七国集团需要对外显示团结一致的时候,美国却沉不住气了,盖特纳在G7马赛会议上发飙,将此前对欧盟的不满一古脑发泄了出来,认为欧盟要为当前的信心危机负责。盖特纳自有他的道理。当罗马和雅典手忙脚乱地谈判救助计划时,整个欧洲都在燃烧。原来默不作声的芬兰开始对救助条款“鸡蛋里找骨头”,各成员国在审批通过第二次救助计划问题上也都按兵不动。无怪乎巴克莱的首席欧洲经济学家朱里安•卡陆(Julian Callow)指出,“9月份将决定欧元的未来。”鉴于当前经济政策挑战的复杂性,欧央行及欧元区内容意见出现分化,倒也可以理解。
四、手忙脚乱解决不了当前问题。在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了新的预算法案,如果国会通过,将会有新一轮财政刺激计划出台。但是,对于肩负沉重社会福利负担的欧洲而言,是否能够效仿美国呢?英国似乎正在研究出台更多非常规的货币刺激措施,而这又是欧央行的强硬路线者们最痛恨的手段,倒不是因为欧央行怀疑货币刺激政策的有效性,而是欧央行的专家们,包括特里谢,一直坚信,欧洲当前最需要更严厉的手段,迫使那些不法成员国严格遵守财政纪律。但问题是,时间已经不多了,而欧盟和欧元区内部的政治决策程序无疑又是极耗时的。目前,欧央行正在设法减轻其肩上的负担。其中一种可能,就是将欧洲目前的救助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转给一家银行。有关官员表示,这样做无需17个欧元区成员国专门立法通过。
五、欧元区无序解体将拖垮欧美经济。瑞银也选择这个时候过来凑热闹,发布了关于欧元区崩溃的成本预测报告,指出弱国离开欧元区后第一年的代价是其GDP的40-50%,强国(如德国)的代价则是20-25%。瑞银的测算方法和结果随即遭致攻击和否定。可是,如果考虑到大西洋两岸经济的紧密程度、世界金融市场的脆弱程度以及亚洲经济易受感染程度,瑞银估算的代价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欧洲单一货币体系的无序解体将是一次沉重打击,受打击的将不仅是大西洋两岸经济,也包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业已受损的形象以及美国和欧盟的全球声誉和影响力。经济模型显然也无法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