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调查显示,到2010年,我国的奢侈品消费全球占有率为27.5%,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只是“正品”奢侈品的消费数据。
这个数据在生活中得到了印证。上个月刚从法国、意大利、瑞士旅游归来的赵先生夫妇告诉记者:“中国旅游者在国外购买奢侈品,就像买大白菜。一两万一个的手提包,许多中国游客一买就是三四个。商家为了避免拥挤,采取了一次只放十位旅游者进入商店的办法。这样,高档商店的门口排起了长队,都是等着购物的中国旅游者。”
真货尚且如此,假冒奢侈品的消费规模到底有多大,就更没有人能说清楚了。人们能够说清楚的只是:当今中国人为什么如此追捧“奢侈品”。
杨女士常年生活在美国和新加坡。近年来回国时,她发现街上不少人背着国际顶级品牌的皮包,非常吃惊。“这些东西在国外只有电影明星才消费得起的。在国内,怎么连等公交车的女士也买得起呢?”当她得知,国内相当数量的“奢侈品”其实是假冒货时,她更加吃惊了,“奢侈品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用真的,才显身份。用假的,显的是假身份,那不是更丢人吗?”
在瑞典生活了3年的覃健人带着瑞典朋友回国旅游时,看到满大街的伪奢侈品,他怎么解释都没有办法让朋友理解他们所看到的。“说这些东西是假牌子,瑞典朋友非常吃惊,他认为这种做法太明目张胆,"生产假牌子是违法的,消费假牌子也是不光彩的啊!"他说;如果告诉他说是真的,瑞典朋友又问:中国不是还处于"发展中"阶段吗?”
“很多人可以轻易地买到奢侈品,但是他们离奢侈却越来越远。”一位在山东代理某品牌葡萄酒的代理商常常这样感慨:很多人常常一掷千金,买一瓶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葡萄酒,然后回家炫耀一圈之后便大口喝掉。“而真正懂酒的人有着对这个品牌价值、历史以及文化的理解,常常品一小口酒后,久久不舍得咽下。”
采访中,无论是真正奢侈品和伪奢侈品的消费者,他们购买奢侈品的理由几乎都十分单一:“有面子”、“是身份的象征”、“可以让自己更自信”。但是,他们也承认,如果真正有钱了,就不会像现在一样急于用奢侈品的品牌来提升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或许,这正是我们这些"未富先奢"的人的真正的心态,但是我们自己却从来不愿意承认。”
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王萍。王萍认为,当人达到一定经济能力后提高消费层次无可厚非。但对于经济能力达不到的消费者,花费高出价值数十百倍的钱购买一些配套的包装袋、配件,来装点门面,不排除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
“在现代经济社会,很多人会通过这些外表的东西来定义自己的身价,也会通过看别人的消费方式来定义他人的身价。”王萍说,其实很多人曲解了“财富”的含义,内心的愿望无法满足时,才会通过一些变相的方法来满足。“当一个人不自信时,会通过外在的物质来包装自己,提高自己的身价,进而提高自己的身份。一个内心充实的人,是不需要这些来包装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