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淘宝“伤城”事件尘埃落定之际,沪上又曝出“七浦路要走中高端路线”的消息。虽然业内人士否认中高端意味着价格就会很贵,但大家心知肚明,中高端难免水涨船高。两件看似没有关联度的事件背后都有着同一商业逻辑:中高端更能赚钱。这一逻辑还反映在其他行业:但凡造房子都要标榜自己造的是高档楼盘、精装修,恨不得“楼子里站一英式管家,戴假发,特绅士那种”;但凡是个品牌的,不论卖衣服卖家具的,都要去注册个外国名,有事没事报个关再出口转内销,身价翻翻。而最终承受这份代价的是消费者,看着高企的CPI叹息不已。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这话若改成“凡是上海人,便知晓七浦路,家中衣橱总有一两件来自七浦路”,虽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多少也道出了七浦路在申城的知晓度。缺乏收入的学生人群、初来乍到的沪漂一族、爱淘便宜的上海阿姨,我们都曾在这条马路上买到过“便宜的尊严”,不花那么多只花一点点,就能将自己打扮得体体面面。因为便宜,很多国外的人将七浦路亲切地称呼为 “Cheap road”(便宜街),既贴切又不失雅致。甚至不少名人巨星都喜欢到七浦路兜一兜,体会便宜买好货的乐趣。
当七浦路不再Cheap后,需要考虑的不是周围嘈杂的环境、交通配套,更需考虑的是原有的产业链和氛围不遭破坏。升级中很可能出现的一个现象是优胜劣汰,几百个小商家最后只剩几十个了可能。一些相对低端的、缺乏自有品牌的小业主或许面临淘汰。新的规则他们不能适应。这样的话,七浦路作为集散地的丰富性就会遭到损坏,也可能引发一部分消费者的流失。而据沪上媒体此前报道,上海新七浦服装市场1100余家商户中,一年来已诞生84个自主品牌,且开始在上海繁华商圈“登堂入室”,有的品牌还打入了港汇广场等大商场。这一信息表明,大众化、低价化未必不是原创品牌孵化的摇篮。
当七浦路不再cheap,沪上网友们不淡定了,“我们已经失去襄阳路和吴江路了,又要失去七浦路。 ”和网友的叹息相比,是业内人士淡定的分析,“像吴江路的改造,一些传统特色小吃没了,更大众化了,给城市文化带来一定影响,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不一定算失败。 ”传统和商业,庶民和利益,两者如何平衡,考验着一个城市的智慧。任何一个著名的大都市,都会有经济最为活跃和代表其城市形象的地区——中央商业区,如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等,商贾荟萃。那是城市的名片,但城市也需要许多接地气的平民场所,那才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快乐所在。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