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三季度的外贸数据还屡屡给人惊喜,随着冬季到来,外贸形势似乎开始寒意渐浓。
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似乎已经亮出了今冬明春中国出口的底牌。为期5天的秋季广交会一期10月19日落幕,此次参会的欧美客户和企业订单锐减,近90%的中短订单更是让企业忧心忡忡。
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相关的专家、学者大多都认为,出口的严冬即将来临,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出口形势将异常严峻。
广交会上定“风向”
中国入世十年来,曾被称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已然升级为“世界第一展”,数十万企业和百万人员参与,在交易买卖的同时,广交会也成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
而今年的风向显然是“西北风五级”,寒风乍起,冬意渐浓。记者了解到,今年秋季广交会前三天境外到会客商累计9.3万人,比今年春交会同期仅增加了2.6%,比去年秋交会同期增长了13.2%。本届广交会首日入场仅9.5万人次,较去年的约12万人次锐减21%,成为近年来最低的开幕日人次纪录。
按照以往经验,欧美采购客户向来是广交会的主力,但由于今年欧美出现债务危机,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曾表示,今年采购商参会形势可能不容乐观。
实际情形也果真如此。截至10月18日的数据显示,广交会累计报到人数105421人,其中亚洲59280人,占约六成,欧洲17637人,在美洲的15485人中,来自美国的仅4078人。作为采购大户的欧美采购商的流失,让不少企业更加悲观。
另一方面,出口成交和订单情况也不容乐观。前三天出口累计成交101.9亿美元,环比和同比仅增长4.2%和14.5%。从订单来看,三个月以内的短单占了51.7%,3—6个月的中单占了35.5%,6个月以上的长单仅占12.8%。中短订单占了近9成,反映出商家对短期环境变动的担忧,信心明显不足。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坦言,秋季广交会的形势不乐观,再加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这几个月来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四季度和明年,至少明年一季度的进出口形势会相当严峻。”
作为先行指标的PMI也有体现。中国PMI新出口订单指数虽然在9月出现季节性回升至50.9,但仍大幅低于历史均值。而OECD综合领先指标近期也继续回落,预示未来数月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下降,今年四季度的出口将面临更大挑战。
出口遭遇“三重险”
造成出口形势严峻的“罪魁祸首”被广大官员、专家、学者归咎于外需疲弱、企业经营困难和人民币升值三大原因。
海关总署副署长鲁培军说,四季度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是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的放缓迹象,以及欧美等经济发达体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这使国际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将抑制外贸出口增长的空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等。
谈到欧美债务危机,社科院数经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此次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仅会限于公共债务市场,而是牵涉到银行、外汇市场,波及全球经济,并通过出口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
事实上,统计显示,自希腊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10年1月的46%大幅下降到2011年8月的27.7%,对美国的出库增速也从2010年1月的56.6%,下降到2011年8月的25.1%。
“欧美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市场,欧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必然影响我国的出口需求,使得出口难以再度扮演增长发动机的角色。”李雪松说。
除了全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加大,会弱化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国内劳动力成本增加,紧缩政策导致融资成本持续上涨,也使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其外贸出口。
汇率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是牵系其命脉的话题。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4%,这让不少外贸企业吃了苦头。
广东一家家具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其工厂生产的家具是比较高端的产品,主要出口地是北美,用美元来定价,因此汇率给企业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一般都不接3个月以上的订单,或者提前在协议里明确规避汇率风险的条款。”
记者了解到,不少外贸企业面临的尴尬境遇是,面对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往往有订单也不敢接,怕在整个生产到交货的周期里出现一些变故,让原本微弱的利润也被挤压掉。保守接单,成了不少出口企业采取的策略。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处长丁维顺也表示,“外贸出口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增长的难度加大,企业总体成本上升,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受规模与实力限制,消化成本的能力有限。今年5月以后不少企业订单减少,部分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市场。”
外贸转方式“正当时”
虽然难当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但不少专家却并不担心出口出现严重下滑,而认为,在出口回落,进口增幅加快的时候,应抓紧调结构、转方式,让中国的贸易平衡向既定的目标发展。
“欧美的主权债务危机主要通过信心、财富效应和融资成本提高等渠道影响经济,和次贷危机相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世界经济不会出现二次衰退,我国出口增速仍有世界需求的基础。”祝宝良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会继续减缓,但不会出现2008—2009年大幅下滑的局面。
在此情形下,逐渐放缓出口的步伐,加大进口的力度,成为调节我国外向型经济的良机。
事实上,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转方式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今年前8个月,我国出口价格增长拉动效应增强。沈丹阳说,出口价格上涨固然有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取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以后,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或者说议价能力提升了。
从贸易结构来看,前9个月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份额也明显扩大。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31.7%,增速高于加工贸易16.9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9%,自8月开始出现2000年以来第二次占据半壁江山(上次为2009年1月份)。
丁维顺说,外需低迷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我国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此时应抓紧时机促进外贸方式的转变。(记者 秦菲菲)
不利因素叠加明年外贸形势不乐观
——访发改委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
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超过20%的增速在动荡的外围环境中格外显眼。然而内外交困之下,中国外贸前景如何,是否能转危为安抑或更加艰难?目前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发改委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
上海证券报:今年,前三季度外贸规模已经超过2008年全年水平,并且保持了24.6%的增速,不少人认为,从这样的速度和规模来看,中国的外贸受外部的影响应该还是比较小的。您怎么看?
张燕生:这世界上不受外部影响的国家还是比较少的。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外贸实际上还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环境很大程度的影响。现在的世界贸易是全球分工的结果,很难单纯用一个季度或者一个月的数据去下结论。
实际上,外贸的滞后因素一直很明显。对中国而言,全球订单下降、企业成本上升的因素存在,但是还没有完全体现在中国出口的减速上。现在来讲,后面三个月,有圣诞和新年的因素,因此这两个月依然会比较好,但如果再往后看,情况可能会恶化。
上海证券报:在您看来,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企业有怎样的影响?
张燕生:企业现在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外需疲弱,二是成本提高,三是国内贸易和为贸易生产的企业资金紧张,四是人民币升值显著加快。
具体来看,中国的贸易企业主要有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种。加工贸易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这个体系从目前的情况看,受欧美的影响比较大;另一个是一般贸易,以国内企业为主。对这些企业而言,成本提高、头寸偏紧,这些内部的因素影响更大。但是企业一直在努力想办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新设备,因此,企业还是有比较强的能力消化这些因素。不过,如果这些情况一直继续下去,企业的承受能力也有一个限度,当超越限度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
如果成本继续提高、外需继续恶化,国内的货币继续紧缩下去,特别是当各种因素叠加并且恶化时,企业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困难。
上海证券报:您刚才提到的内外因素叠加并且恶化的可能性大吗?
张燕生:我认为,各种不好因素叠加并且恶化的可能行还是比较大的,这样明年年初企业出现困难的风险就会很大。
首先,外需的形势仍然可能非常不好,这同时也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更加频繁地发生。在全球都不好的时候,中国的出口却能保持20%左右的增速,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受到他国的一些不公正对待,这样受害最大的还是企业。
其次,国内企业资金紧张。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实体经济的资金比较紧张,虚拟经济资金还是比较松的。怎样保证贸易企业这种实体企业资金能够相对充裕,以便渡过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是主管部门需要思考的。
美国短期增长是问题,而中国不是问题。那中国什么是问题呢?毫无疑问,结构是问题。从出口也可以发现,现在的核心问题是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有总量政策转变为结构性政策。从宏观政策面采取供给端的政策,而不是需求端的政策,这对缓解企业头寸紧张等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上海证券报:这样来看,您对明年的外贸形势不是太乐观了?
张燕生:我认为不会太乐观。现在主要经济体美日欧面临的问题都是“三缺”,即缺需求、缺信心、缺办法。需求能短期创造吗?信心能短期恢复吗?对策能短期形成吗?
这三个问题如果明年不能很好解决的话,目前的主权债务危机就很难办,私人消费和投资好转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明年的外需显著好转的可能性就很小。同时,不确定因素也很多,我个人觉得明年的形势不是太乐观。
上海证券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和政策层应该怎样来努力渡过危机?
张燕生:危机的时候,实际上是最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使紧缩,但转型升级的钱是最需要保证的。如果在危机的时候企业的转型升级能做得比较好,那当危机过去的时候,中国出口企业可以明显地上一个台阶,这对下一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当然,物价稳定的问题也很重要,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控。穷人的钱不能差,小企业的钱不能差。在这种时候就不是行政的问题,而是改革的问题,通过改革来解决小企业征信、金融服务开放等问题。国家政策对本地物价单纯紧缩不能考虑得太多,而应该多考虑结构方面的政策。(记者 秦菲菲)
外贸女工转型记
24岁的湖北姑娘君莉是北京西单婚庆大厦一家婚纱礼服的金牌员工。君莉的普通话非常好听,是温柔的港台腔调,没有一丝家乡的口音。这得益于她在广东多年的打工经历。
君莉原本在一家外贸服装厂工作,与企业共同经历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困难,熬过2010年的艰辛,却最终没能扛过2011年。
“还记得2008年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金融危机,但在网上看到铺天盖地的报道,好像很严重。那时我们怕被裁员,很卖力地干活,和老板一起挺了过来。”君莉说,那个时候,人人自危之下,2000多块钱的收入,也让这些异地打工的人努力地争取保住饭碗。
除了不缺人外,当时企业主要的原料——棉花价格也不算高。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低,让订单即使略微有些减少的企业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难过。“其实我们觉得2008、2009年的日子是最好过的。”君莉说。
事实上,有这种感受的不仅仅是君莉。在经历了2010和2011年以后,很多外贸企业主才纷纷感慨,回头想想,其实2008和2009年的日子比近两年好多了。“当时买原材料很便宜,我们企业的产品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订单没有受太大影响,工人也比较稳定,但此后人不好招,原材料涨价涨得厉害,总体的情况比我们面对金融危机时更困难、更严重。”有企业主坦言。
能熬过2010年、2011年的出口企业,明年的订单虽然没有明显减少,但却不再敢接大单长单了。由于汇率变动太快,有时候企业接了单,但等产品完工的时候,由于人民币升值,企业利润骤然减少,甚至可能利润全无。
出口企业从接到订单开始直至最终交货一般有几个月不等的周期。在这几个月内,成本波动就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拿一个服装厂来说,从打版开始到生产,大概需要4、5个月,再到出口共有6、7个月的周期,这中间就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往往签约时看似有利润的订单,到最终交货时已经没有了利润空间。
君莉说,也是因为这样,企业主接单很谨慎,活越来越少,不少人就渐渐离开了。正当人少的时候,企业突然却又接了个不错的订单,一时间人手很紧张,最终因为原料没能及时到位,产品完成期推迟了些,不但没赚,还赔了客户钱。这让基本微利甚至亏损做了两年的企业主,终于下定决心关了厂。
也是因为这样,君莉离开了原本的企业。她发现和她一起去广东打工的小姐妹,留在原来企业的已经很少了。年龄还小的她们,有的受不了工厂的辛苦,宁可去做工资少但看似轻松的商场店员,有的因为企业情况不好索性回乡。君莉是南方姑娘,却离开了南方,来到北京,寻找自己的机会。
原本的工作经历对新的工作并非没有帮助。接触了几年服装制作的君莉发现,穿衣技巧和穿婚纱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身材娇小的新娘最好不要穿缎面的,会镇不住场,穿可爱风格的蓬蓬纱最好,当然也要腰线高些显得高挑;原本就高挑又瘦的新娘可以选择鱼尾婚纱,很显身材。”君莉工作不久,却很快有了心得。
她靠着长相甜美、语言得体、眼光精准,在西单的婚庆大厦把店员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她推荐给准新娘的婚纱往往让准新娘们一穿上就不舍得脱下来,这让她成了店里的金牌员工。
她现在的理想是攒够钱开一家自己的婚纱礼服店,打扮出最得体的新娘。从实业到失业再到服务业,君莉的四年工作体现出不少外贸企业的浮沉生死,外贸女工的转型也成为不少外贸企业的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