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据和往期经验显示广交会可作为“出口风向标”
广交会首办于1957年,今已110期。近年受网络B2B模式冲击,展会垄断性稍有下降,但其绝对影响力仍无可替代。我们的数据分析显示,广交会数据对出口趋势具有指向作用,尤其对未来3-6个月的需求端情况有先导性。
在年初春季广交会之后,我们在调研报告(《人自怜春春未去》)中的基本判断就得到了来自出口数据很好的验证。本届广交会中,我们对大约20家参展企业、3家海外采购商及周边酒店、商铺进行了调研。
本次展会人气尚可 估计采购商数目持平或略高于上届
截至18日,本次广交会一期到场采购商10万余人,略高于上届(春交会),比去年大约增长5%左右。剔除含非典时期的异常值后,这一数据基本上相当于过去20期的增速均值;而我们调研中听到的最多评价也是“不好不坏的一届”。
考虑到展会未结束,我们保守估计本届采购商数目持平于上届,情形仍明显好于处“寒冬期”的2008年4月至2009年月的三届(分别下滑7%、8%和14%)。
订单整体成交尚属稳定,并无剧烈下滑迹象
截至17日,广交会订单成交额大约在102亿美元左右,环比春交增长4.2%,同比去年秋交增长14.5%。这一数据弱于2010年出口高增长之前的4月春交会增速,但高于本年4月春交会增速。整体来看,数据尚属稳定。
欧债危机存在一定影响,欧洲和北美市场订单出现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东、印度和越南市场的订单增长迅速,整体增速在30%,订单贡献已占1/3左右。这一点变化对思考未来全球产业链问题颇有启示意义。
分行业来看,家电、轻工机械等订单相对活跃;五金工具、电子类等表现一般。
成本和汇率是困扰企业的两大问题,短单占比极高值得警惕
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在通胀和人力成本上升持续影响下,下游出口产品已普遍涨价;涨幅居前的是家电等产品,涨幅较少的是小五金类,价格上涨已让海外采购商普遍抱怨“贵”;另一个问题是汇率的波动,相对于人民币升值来说,出口商更担心的是汇率的波动;美国的涉华汇率法案也引起出口商不少关注。
产品“变贵”和汇率波动都带来同一个问题,即采购商更愿意多观察观察,由此带来短单占比较高。从前三天情况来看,订单中三个月以内的短单占了51.7%,3-6个月的中单占了35.5%,中短单占比高比较明显。这将带来后期(明年一季度)出口的不确定性。
类似08年那样“出口突然消失”为小概率
整体调研下来,我们感觉驱动出口进一步放缓的因素仍在。当前订单可以保未来一个季度的出口,但若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则到12月末中国出口将重拾压力。但很多人担心的2008年那样订单“断崖式”下跌(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从19%到-2%)和出口突然消失的情况应该是小概率。
某家电企业出口商告诉我们说,在他们看来,目前和08年最大的区别是“需求还在”,只是市场环境的波动和价格的过快上升让采购商心存犹豫。他们也担心欧美变得更差,但就目前来看还需要再观察。
总结:只要是“政府去杠杆”不会再度引发企业和家庭部门去杠杆
继续上面一个逻辑:之所以当前出口环境并未出现2008年那样的急剧恶化,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相当于主要经济体的金融、企业、家庭部门都在去杠杆,而政府在加杠杆;目前的主权债务危机相当于政府在设法去杠杆,而企业、家庭部门并未有根本触动,部分行业甚至在补库存。因此,危机对于出口的影响并没有2008年那样广泛。
因此,未来的不确定性将主要来自于欧债危机的深度。尽管截至目前并未有出口“寒冬”的迹象,我们仍需要随时观察相关领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