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培育,产业集群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创新、专业、高效的集聚效应,在一批传统产业集群实现提升的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为了把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落到实处,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本报组织记者分期分批走访我省主要产业集群,从技术创新、品牌培育、两化融合等方面,对产业集群近年来转型升级的成效开展深入报道。从今天起,本报开设“江苏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在行动”专栏予以刊发。
“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00多家零件厂、40多家整机厂,几乎家家都有缝纫机行业的工人。”提到缝纫机产业,吴江横扇镇镇政府的周红星委员一脸自豪。从传统生产模式到技术模仿,再到如今的自主研发创新,横扇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将一个不起眼的产业做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
咬牙坚持 迎来雨后天晴
提起2008年的经济危机,在横扇镇缝纫机厂老板口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惨淡”。“全镇几乎看不见外来务工人员,80%的工厂处于半歇业状态,零件、整机生产都跌入了冰窖。”而作为我国缝纫机产业的龙头企业,“标准缝纫机”的菀坪机械有限公司业务量下降了60%左右,甚至有时一周只上3天班。该公司党委书记罗成忠回忆,在那段“苦日子”里,公司没有裁过一名员工,也没贷款过一分钱,凭的就是一份坚持。
到了2010年,缝纫机产业迎来了历史上效益最好的一年,全球市场销售突破了1000亿元人民币,国内国外订单纷至沓来,整个市场急速回暖。在横扇当地,整机年销售破亿的企业已经达到3家,超过3000万的达到5家,生产零部件的企业破千万的比比皆是。
“这就是产业集群的优势,遇到困难大家目标一致,现在情况好了,大家再一起共同发展。”罗成忠表示,是产业集群给企业带来了生命力。
创新改进 外商刮目相看
“原来是我们进口别人的技术,现在是别人找我们来要求合作,自己想想都觉得有面子。”回想起在地位上发生的转变,标准总经理助理高波依然记忆犹新。
几年前,日本某公司一款加工中厚料的缝纫机引起了标准的注意,但这款机器的价格足足比国内同样产品高了4倍之多。在使用过程中,标准员工还发现,此款机器机带的台压脚和倒缝控制都装在了脚下,并且电机控制也需要脚来完成,这让整个机器的脚下控制部分犹如汽车踏板,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在标准菀坪公司,70%以上的员工具备了初级以上职称,专业研发人员达到26人,有这样的技术实力,何不试着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改进呢?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后,标准在电机和机身方面做了关键改动,将机器的控制系统从脚下挪到了机头位置,将一台崭新的机器呈现在了日本代表的面前。“他们实验了很久,然后竖起了大拇指,甚至还主动向我们提出了购买要求,太意外了。”高波说。
周红星表示,横扇缝纫机产业已经走过了初级加工的阶段,当下全镇至少有50家企业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很多还设计、研发、生产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虽然仅是个小镇,但横扇却是世界缝纫机产业最集中的区域,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
摆正身份 正视当前差距
那么,作为世界纺织业的“制造工厂”,为何提起高端缝纫机,业内首先想起的会是德国、日本而并非中国?菀坪缝纫机零件同业公会秘书长刘国新表示,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制造方面的差距是当前我们必须追赶的关键。
以缝纫机关键零部件旋梭为例,国内一般的产品能卖到100多元,而进口的则需千元左右,是国产的8、9倍。“别人的原材料和热处理技术比我们要好,虽然全世界90%左右的缝纫机企业都在中国设厂了,但关键零部件依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刘国新表示,目前横扇当地的零部件企业还有不少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和流水线生产相比在质量和卖价上差别很大,相关投入在今后发展中必不可少。
此外,标准总助高波也对日本的3D设计印象深刻。他表示,国内和国外顶尖的自动化水平之间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别人高端的机器能卖到几十万,而我们最贵的才卖4万,在技术方面国内厂家还必须多学习国外。
为了缩小差距,标准等领军企业已经展开了追赶。如今在德国的凯泽斯劳滕,标准已经建立了德国分公司,定期将研发人员送去德国交流学习。而横扇当地也有不少零部件企业,花重金引入了国外先进生产线进行自主研发。在当地,喷气织机等多项技术已经填补了国内空白。“产业集群是个大环境,有了大环境的帮忙,相信中国的高端产品总有一天会迈向世界。”刘国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