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市民对“弹棉花”这个老行当的情况心存关切。记者走访发现,本市市区内的“弹棉花”作坊已为数不多,这些作坊主要靠老主顾的生意维持着。因为超市的进场费太贵,棉被厂也只能另寻出路,在学校、医院、敬老院中寻找销售渠道。
经多方打听,在南山路菜市场里的一条小弄堂内找到了一家棉被作坊。记者走进作坊内,满屋飞舞的棉絮立刻让人感到呼吸有点困难。屋里有两个人正在用木板拍打、揉搓一床棉胎,两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戴着简单的单层纱布口罩,衣服上、帽子上甚至是眉毛上都已沾满了棉絮。“最近是一年到头生意最好的时候,所以这阵子比较忙一点,很多客人都来预订棉被,或者是把家里已经盖了较长时间的棉胎拿过来重新弹松。”这家作坊的主人郎大姐拍拍身上的棉絮,有点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来我店里的一般都是老主顾,有些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拿家里的几床棉被过来重弹,我的生意主要靠他们在支撑着。”
11月16日下午,记者找到了一家位于本市郊区的棉被加工厂。这家上海梦褒床上用品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00年之后,公司经历了一段低谷期。“那个时候,各种化纤被、七孔被以其漂亮的外表、优惠的价格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传统棉被市场遭遇了寒冬。”这位负责人说,由于销售棉被利润不多,而超市、卖场的进场费又很贵,所以当时棉被在超市、卖场的市场份额一下子就被其他种类的被子挤占了。他们被迫调整经营策略,转而专供一些需求量较大的医院、学校或者敬老院等。现在,“不少人在用了新产品概念被后,还是觉得棉被最保暖、最贴身,又有一部分人开始用起棉被,有些市民甚至开着车直接到我们厂里来拿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