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光机电、秀洲洪合毛衫、海宁经编……这些响亮的名字拼接在一起就是一张嘉兴的产业版图。但嘉兴的块状产业,集聚的是一大批分散的小主体,长期以来未能蜕变为区域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今后,这一现状或将改变。
2010年我市有6个出口基地入选“浙江省出口基地”,分别是:海宁经编产品出口基地、海宁皮革产品出口基地、海宁家纺产品出口基地、平湖服装出口基地、秀洲洪合针织服装出口基地、桐乡玻璃纤维出口基地。
出口基地是指产业特色鲜明,具备一定的出口规模和竞争优势,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能力,产业链和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集聚区。“出口基地建设将成为有效提升我市外贸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外贸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外贸公共服务建设、增强‘嘉兴制造’国际竞争力的一个良好平台。”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军表示。
样本回溯:公共服务和一个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块状产业一直是我市开放型经济的生力军,在嘉兴外贸出口的榜单中,排前3位的机电产品,服装及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无不和我市的块状产业紧密相连。
和嘉兴许多块状产业一样,海宁经编园区也是随着国际间产业转移的加速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而形成规模并发展壮大的。从2001年28万美元到2010年3.32亿美元,入世十年,海宁经编产业出口额增长了110多倍。
然而,随着经编产业规模的急速扩张,问题也随之而来,由粗放发展方式带来的土地、电力等资源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抵御风险能力较低等都逐步暴露出来。
如何引导数百家零散的企业转型升级?园区的选择是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来提升区域的协同竞争力。为此,园区先后建立了物流贸易、技术研发、产品检测、金融服务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浙江港龙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海宁经编产业园区里的一家企业,企业生产的户外广告布全部出口。“企业的发展已经和园区密不可分。”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和园区内18家上下游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在园区采购量在2亿元左右,完善的产业链使得公司成本降低了不少。更为重要的是,位于园区里的海宁中天检测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家级经编产品检测中心,其检测结果可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几十个国家与地区的实验室实现互认,这为企业产品出口欧美等市场提供了不少便利。
便利的服务也让企业能腾出手来进行品牌打造和技术创新,企业打造的GLP品牌不仅在32个国家注册了商标,在业内的国际影响力也在增强;前几天,港龙刚刚和浙江大学签约建设研发中心,明年企业还将投入1000万元进行新产品开发。
一个个企业的创新和升级换来的是整个产业的提升,即使在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海宁经编产业出口还是保持了较好的成绩,今年1至10月,经编产业出口额达3.49亿美元,同比增长27.96%。
未来展望:借力出口基地,加快构筑外贸新格局
近年来,浙江省把强化出口基地建设作为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重点举措,通过深入考察,筛选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出口规模较大、研发能力突出、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和企业,认定为出口基地。
据介绍,被认定为出口基地之后,将在建立公共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出口研发创新项目、国际市场开拓活动等方面获得更多扶持,从而使基地企业优先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省级外经外贸引导资金等政策的倾斜,催生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抢占发展先机。
“构建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是出口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张军表示,其实,我市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有了许多,如市商务局主办的嘉兴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就为广大嘉兴企业搭建了与海外商家信息沟通的平台;海宁皮革产业也搭建了从研发设计、产品检测到专业市场等一系列的平台,促进了皮革产业的转型提升。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自己建设的服务平台,如巨石集团就为产业链上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提供物流、检测等相关服务。
而出口基地的建设也已写进了《嘉兴市开放型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在现有六大省级出口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培育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的出口基地建设,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到201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推动“嘉兴制造”向“嘉兴创造”转变,加快培育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据了解,目前平湖的光机电产业也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出口基地。
“未来,嘉兴将在建设出口基地和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提升某些行业的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嘉兴的外贸出口从单纯的制造加工向工贸结合、农贸结合、技贸结合(服务贸易)方向转变。更进一步将推动嘉兴的外贸从单纯进口向进出口协调发展转变,最终达到一种进出口良性平衡的状态。”张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