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圣诞节,又是一个消费狂欢夜。12月24日24点,当平安夜的钟声敲响,上海时尚地标之一——新天地依然人头攒动,丝毫没有散场的打算。就在几条街之隔的淮海路百盛门口,打车回家的人已经排起了长龙,他们大多手上提着大大小小的购物袋,脸上挂着千金散尽的满足感。
“圣诞节这个西方人的节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平安夜的这种消费热情丝毫不亚于外国人。”一个美国朋友这样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感叹。不过,与消费者的“狂热”相比,商家、企业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
消费不给劲
“今年圣诞节的打折力度与去年基本相当,但是,销售额明显不如去年。”一家知名女装品牌专卖店店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平安夜的销售额在50万元,今年20万元都没有到。”
于是,商家都纷纷在圣诞节打起了“创意”牌:新天地商圈的“胡桃夹子天地”里穿着红帽子、红制服的胡桃夹子士兵;港汇恒隆广场的施华洛世奇水晶圣诞树、上海日月光中心的许愿圣诞树。
不少消费者坦言,“会被这样的氛围触动进商场去兜一圈;比起大红大绿的装饰或打折幅度,这些装扮营造出的舒适的购物环境更能让我掏钱包消费;比起那种一窝蜂乱哄哄的疯抢式购物感觉好了很多,这样购物更轻松快乐”。
不过,打折依然是大部分商家的选择。12月24日-25日,记者的手机先后收到十数家商城、品牌发来的短信称:圣诞节期间将有大幅打折、促销活动。一些商场甚至将营业时间延迟到晚上11点。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商家光靠“价格战”只会降低自己的盈利,应强化“体验消费”、“创意消费”。如何借鉴圣诞节营销,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消费者的喜好及创意营销结合起来,值得商家好好思考。
出口现微调
与消费者的体验不同,出口企业感受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受欧债危机、人民币汇率以及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圣诞采购季中国出口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今年9月,圣诞节相关产品出口指数为34.9,同比下滑了7.9%,10月同比下滑的幅度达到40.7%。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圣诞节采购指数,圣诞用品主要消费市场是欧美,欧债危机对欧洲带来巨大的影响,但北美的采购指数却变化不大,对中国圣诞季采购出口的负面影响也好于预期。今年6月,对美国出口指数为121.8,比全球出口平均水平90.6高出了30.5%;10月,对美国出口指数尽管也下降到了85.3,高出全球平均出口指数的24.8%。
相比之下,欧盟居民消费支出减少,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今年圣诞采购季的海外订单整体放缓。欧盟7月的采购指数为89.0,比全球平均指数的90.4少了11.4;欧盟的采购指数从7月开始一直下滑,10月的出口指数为59.4,比全球平均指数的64.1低了7.9%。
“一年不如一年,货还是之前那些货,量也跟之前差不多,价格比之前便宜 ,但就是卖不出去。”义乌小商品市场某礼品店老板小陈面对积压的圣诞商品一筹莫展。原来应该属于“中国制造”商狂欢的盛宴却变得异常冷清。
于是,转战内销、借助网络成为诸多玩具、装饰品、礼品厂商们的选择。但是,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外贸商品网上内销并不容易,提升商品的品质、选择适中的价格、融入本地化特色成为制造商们赢得转机的武器。”
淘宝商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近一周,圣诞礼品、玩具类商品在我们平台上的销售中增长了90%,销售圣诞类商品的近3000家企业中,有70%是外贸转内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