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是广西传统特色产业之一,但由于其年产量严重依赖天气状况的变化,蚕农的收入状况偏于不稳定。再加上近年来的持续干旱,整个产业的发展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国家茧丝绸办主任邸建凯表示,“我国茧丝绸行业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蚕茧风险大
蚕丝的“保质期”虽有五年甚至更久,但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看:每亩桑园一年肥料投入约600~800元,农药蚕药400元,蚕种及损耗蚕具约600元,投人工约100~120个工日(含桑园管护、采叶、喂蚕、消毒、清洗、采售茧、夏冬伐),以平均亩产150公斤鲜茧计,今年广西每公斤价格在37元,则约有5550元毛收入,折合人工每天只有35~40元收入。
此外,养蚕风险很大,气候异常、蚕病暴发,都会影响产量。在广西养蚕全军覆没也是常有的事。农民不愿养蚕在情理之中,毕竟不是全年在养蚕,就那么几个月,实际收入太低十分影响农民生产蚕茧的积极性。
资料显示,全球茧丝绸近80%以上的生产集中在中国,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蚕桑产业的衍生产品丝绸产业虽稳步增长但却发展迟缓。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年,我国真丝商品出口额为18.57亿美元,而2011年前8个月,我国丝绸商品出口额为23.90亿美元,十年来增长仅为28.7%。
对此,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国家茧丝绸办主任邸建凯指出,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和自主品牌,对国内丝绸市场和国际新型出口市场的开拓不足以及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是掣肘我国茧丝绸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此外,缺乏成熟的产业链,严重制约着我国蚕桑行业以及一些附属行业的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化发展迫在眉睫。
面临多方挑战
近日,国家茧丝绸办在杭州召开的茧丝绸行业发展座谈会上公布了《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纲要》确定了行业发展的经济总量、品牌培育、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节能减排等五大目标。
“‘十二五’正是我国商务发展转变方式、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茧丝绸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司长、国家茧丝绸办主任邸建凯分析丝绸行业面临的处境时表示,“我国茧丝绸行业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虽然国家已将蚕茧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上日程,但具体如何实施,仍然是未解的谜题。
入世以来,我国真丝商品出口市场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巩固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等传统国际市场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巴基斯坦、土耳其、俄罗斯、罗马尼亚等新兴市场的开发,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国际真丝产品巨头纷纷发力,各种商务成本的不断上升,让整体处于低端水平的中国丝绸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据了解,由于常规的丝绸产品附加值低,且品种单一,价格透明,厂家为了争夺客户,便出现了相互压价的现象。而国内市场的无序竞争,让国外客商坐收渔翁之利。
在国际市场消费疲软的大背景下,原材料价格的大起大落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就像两座大山,让绝大多数贴牌生产低端产品的丝绸企业喘不过气来。有些资金实力不足的小企业撑不过“严冬”,纷纷宣告破产倒闭,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微利和无利的夹缝中苦苦斡旋。
蚕茧风波应对有道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蚕茧农业基础仍不牢固、丝绸工业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有待提升、丝绸品牌发展相对滞后、对国内丝绸市场和国际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不足、抵御国内外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市场运行调控的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高。
业内人士表示,具体到广西而言,广西蚕茧产业发展,首先应加大对品种选育推广的扶持力度。品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以桑为中心的产业化开发已经起步,建议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建立蚕桑品种区域性试验站,逐步形成适应不同用途和要求的品种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其次要加大对小蚕共育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与蔬菜集中育苗场有着等同作用的小蚕共育,不仅解决了养蚕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化技术服务、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的载体。建议将小蚕共育场纳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给予支持,突破蚕桑发展技术关键环节。
第三可以加大对蚕桑产品多元化开发的扶持力度。产品单一是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对桑树的叶、果、枝三大产品开发给予扶持,逐步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四则要加大对标准化蚕桑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蚕桑产业在农作物中具有竞争优势,更能促进粮经协调发展,建议将蚕桑纳入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支持范围,带动产业发展。
最后还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管理力度。蚕桑产业既是农民增收产业,又是生态农业产业,更是民族文化产业。建议农业部加大管理力度,有声音、有动作、有气势,把产业发展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