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在1月份表现强劲——至少这是官方调查所展现的景象。由于上周的春节黄金周,该项调查需要进行大量的统计调整。同时,自主进行数据调整的一些独立经济学家表示,他们发现了出乎意料的疲软迹象。
在一团迷茫中,各方应该会同意一点:要在年初清晰地判读中国经济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全国相当大部分产业要停工两周过年。
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但今年尤其令人头疼。中国经济也许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需要多得多的政策支持才能保持增长。可是,经济放缓的全貌可能需要数周乃至数月时间才能清晰展现。
“这种局面不理想,”瑞银(UBS)经济学家汪涛表示。“这也影响到政府。他们向他们的智库征求建议,大家在研究同一组数据,也许不会过多考虑某些技术性、季节性的因素。”
衡量工业活动的重要指标——中国的官方采购经理指数(PMI)在1月份升至50.5,高于前一个月的50.3。这个PMI数据仍高于50,说明工业产出仍在扩张,有关下降的预测不准确。
构成PMI指数的几个分类指数显示,出口订单大幅下降,但新订单总体上升,说明国内经济的强劲程度足以抵消欧债危机的冲击。
但汪涛表示,她的团队在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后,得出相反的结果:出口意外强劲,而国内需求才是薄弱环节。
汇丰(HSBC)支持的另一项PMI调查展现出类似的情况。整体指数不振,为48.8,显示制造业状况小幅恶化,但出口订单上升。
中国经济数据的质量长期受到怀疑,批评人士称,这些数据受到政府操纵,因为政府试图给自己的政绩抹金。普遍预期将出任中国下届总理的李克强曾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是人造的,仅供参考。
但分析师们表示,真正的问题与其说是操纵,不如说是测算一个幅员辽阔、正在快速增长(和变化)的经济体所涉及的艰巨挑战。
这种挑战在年初尤其突出,每年这个时候,大批企业关门停产,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回家过年。春节假期是落在1月还是2月,可能对数据产生重大影响:节日宴请导致食品通胀跃升,但不久就会回落,同时工厂停产导致工业产出呈现急剧但短暂的下降。
由于1月份工作日这么少,因此统计人员不得不推算得出全月的数据,但经济学家们怀疑,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过高估算了工业活动。
“若没有充足的季节调整,今年1月的PMI数据将会偏低。不过,季节调整也有可能过头,”美银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经济学家陆挺表示。“要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所有1月和2月的月度数据。”
可是,对急于配置资金的投资者来说,等待3月份公布的数据是需要极大耐心的。暂停调整政策对政府也是一个风险。从住房开工数据到港口的货运量,一系列局部指标均显示,中国经济增长较去年的9.2%有显著放缓。
许多分析师此前预期,中国央行将在1月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是中国爱用的一种工具,目的是向金融体系释放现金,支持经济。但中国央行并未使出这一招,而是采用了更为审慎的战术,依靠公开市场操作来注入流动性。
一些国内企业(尤其是房产开发商)警告称,如果政府不很快转向一种更加保增长的姿态,经济将会出问题。
中国总理温家宝本周寻求回应这些担忧,他表示,如有必要,政策可以很快转向。
“要敏锐观察和准确判断国内外经济走势,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温家宝在国务院会议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