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短绒是籽棉经加工后附着在棉籽上的一种短棉纤维。按照棉花加工工艺标准,通常每百斤棉籽可剥离加工短纤8-10斤,且根椐剥绒程序要进行两三次剥离流程而得到一至三类绒,其绒长也分别在5-2mm之间,绒长决定用途与价值。是军工、民用尤其是浆粕化工的重要原料。而随着棉花市场的全面放开,棉短绒产销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棉短绒的产量、质量、销售趋向、市场需求等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首先,替代物对棉短绒的冲击。棉短绒是一种棉短纤维,过去更多是用作浆粕原料生产化纤或高档纸品,而现在化纤原料早己不依赖棉短绒,涤粘胶类化纤原料尤为丰富,价格竞争优势強大。纸品生产原料更是如此。一些小型纺企需要头道绒掺入中低级棉中纺成低支纱用来织造打包布、牛仔布、坯布等,但限于资源量和价格,也购者较少。
其次,产量明显下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棉花面积产量的下跌导致的自然资源产量下降;二是加工企业趋利思想观念的使然,人为改变了棉籽加工脱绒与棉纤维所得的科学标准,一些企业“铲黄根”以加大皮棉产出比重,不仅使皮棉品质受到影响,还使棉短绒的固有资源产出量大大降低,加速了其消退出市的进程。在棉花主产区,除了棉花一条龙加工企业自行剥绒外,也有专业剥绒企业向小型籽棉加工收购毛籽,但是他们是依籽、粕、绒的市场价格走势确定产品析出比例的,这也使得短绒产量经受着市场之变。
再次,企业棉短绒季节性生产,一次性销售的做法较多。有的企业习惯于先销压资金多,风险大的皮棉和棉籽,产量并不太多的短绒下脚通常放至最后。而近几年由于短绒同皮棉、棉籽及其它棉副产品一样价格不稳,企业又多了一层边掖着边等涨的顺势之举。
以上现象又表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与价值之间的市场化体现,但业内研究人士认为,棉短绒作为天然纤维,许多方面具有可取代物无法达到的价值利用点,就如同眼下市场1、2级棉花少一样,人为控制短绒产量等于埋没了短绒的利用再生市场,而盲目的、不讲科学标准的追求更高衣分率,实则降低棉纤维本来品质,黄根、破籽、碎屑、浅性油污等等都是隐藏于棉纤维的质量杀手。所以,从棉短绒产出少、销用变窄这一现象中,渗透出的却是棉花综合利用中的一个人为破坏物质自然链的不好现象,期待有更多的讨论并呼吁业间,规范守则,做到物尽其用。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朱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