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令出台还不到一周,印度就宣布禁止棉花出口的政策“夭折”。
11日,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阿南德·夏尔马表示,政府已决定取消本月5日出台的棉花出口禁令。而这是继2010年印度短暂叫停印棉出口后的又一次“折戟”。
针对撤销禁令的原因,印度方面表示,是考虑到农民、产业等多方利益。“出现这种结果并不稀奇。”中国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印度是一个相对民主的国家,许多政策的出台和取消都会引来国内多方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
事实上,这轮博弈从3月5日印度禁令出台后就已开始。汪前进指出,印度棉花在国际上的售价远高于国内,若棉农或棉企选择出口,每吨棉花的售价要比销往国内高出几千元人民币。因此,本年度印度棉花出口量大增,可能会导致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原材料上涨,此前禁令的出台正是应印度本国的纺织企业要求而出。
印度方面也承认,禁令出台的原因是为了保证国内棉花的供给。数据显示,本年度印度棉花的出口量大增。以中国市场为例,本年度其出口到中国的棉花有850万包(每包170公斤),高于印度政府今年1月份的预计总量。而印度超过80%的棉花出口到中国,庞大的棉花出口可能会导致国内市场出现短缺,引发国内纺织企业不满。但若禁止棉花出口将有损棉农和棉企的利益,此举又引发了包括农业部、各主要产棉区官员等在内的印度国内相关组织的反对。
他国和国际组织也给印度政府施加了压力。自禁令出台后,国际棉花协会迅速发出一份声明称,出口禁令将“破坏印度作为一个可靠贸易伙伴的形象”,引发更多合约纠纷。
这些合约纠纷中也将包含中国企业。“与美棉和其他国家的棉花相比,印度棉花的价格相对较低。”一纺织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其售价甚至低于国内棉花的价格。而印度当时的政策还称,即便是签了合同的棉花,也不能进口,这意味着企业将损失大笔订金。
因此,中国棉花协会也代表国内企业发表声明称,印度政府频繁出台禁止棉花出口政策,致使中国企业蒙受不应有的巨额损失,给纺织企业和贸易商带来生产经营风险和巨额损失。
若这一政策持续时间过长,还可能影响今后国际棉花市场的供求格局,上述企业负责人还称,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产棉国,占有近20%的世界市场份额,本年度国际棉花市场供过于求,因此,其退出市场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但若这一政策长期执行,可能会影响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国际棉花市场的供需格局。因此,国际相关组织也不愿看到这种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