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日渐体会到变革之难。
中国的决策层正在引导经济活动放缓,以防止通货膨胀失控。整体来看,各方面的努力是具有成效的。但是对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行的调整却也带来了挑战。
上周公布的一项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步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的制造业活动出现萎缩。数据公布后,市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加剧。不过,High Frequency Economics的首席经济学家Carl Weinberg却对PMI数值的下滑存有疑问。
他指出,PMI是一种扩散指数,衡量的是经营形势转好的企业与存在问题企业之间的差异。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现有工厂已满负荷生产,产值的增加是由新工厂的投产带来的。Weinberg写道,在中国,新工厂每年增加15%带动工业产值每年增长15%。
另外,由于今年的农历新年出现在1月,而非2月,所以近期的数据也受此影响出现偏差。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压力。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升幅放缓至3.2%,1月份CPI为4.5%。
随着通胀压力的缓解,摩根大通(J.P. Morgan)的经济学家们预计,在未来数月,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放松节奏将加快。
具体可能包括财政支出与结构性减税等措施。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摩根大通预计今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或将再下调两至三次。下一次的下调时间最有可能出现在4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刺激银行增加放贷。
此外,中国在对经济增长与通胀之间的周期性不平衡进行调整的同时,也在进行结构性改革,即把经济增长动力从出口拉动转变为内需拉动。
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的董事长Jim O’Neill预计,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从10%以上回落至接近7%-8%的水平。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也将从强调速度转变为强调质量。
他写道,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消费将变得越发重要。而国内消费需要持续且甚至更多改革措施的刺激。
不过,由于一些因循守旧的官员对更多改革存在抵触情绪,所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将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将从中受益。而对于全球的消费品企业来说,进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美梦也变得更加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