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北京分外热闹,3个大型国际性纺织服装专业展会的联办,以及借此平台扎堆推出的各种活动,营造出行业盛大节日的氛围,同时也全方位地展现了行业的整体实力。今年的针织常务理事扩大会似乎也在延续这一思路,与2012年中国化纤针织行业创新论坛的结合,让会议的深度与广度得以拓展。
集成创新针织受宠
3月29日举办的2012年中国化纤针织行业创新论坛的“男一号”是2012/2013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新型纤维,而“女一号”则是针织企业。尽管这些纤维的性能、科技含量等各方面让它们具备了“钻石王老五”的实力,但最后能亮几盏灯则取决于下游的针织企业,因此针织行业的创新也成为此次论坛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对这几年化纤与针织行业的快速增长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些行业的产品开发朝着功能、保健、舒适等需求迈进,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消费结构、商业模式的变革,需要行业生产出更多市场真正需求、有性价比的产品,创新体制对终端产品来说显得更为紧迫。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王伟在解读纺织行业“十二五”调整振兴规划时指出,纺织行业不仅是传统产业、民生产业,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他如此阐述发布纤维流行趋势的初衷:中国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链的完整,推出化纤行业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意在对下游进行引导,在一个更长时期、更大范围内推动行业整体提升,培育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
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从化纤行业的创新受到启发,他认为化纤行业这几年的大力发展得益于一种模式——产品越做越简单,凡事越来越简单化、模式越来越清晰化就容易被复制,也更易于产业化,针织的创新也可以采取这种策略。为了应对高成本时代,针织与化纤可以联手解决诸多行业难题,如对纤维进行改性,实现抗静电;对纤维进行原液着色,减少污水排放;以化纤为主要材料的经编产业,对设备进行改造,大量使用高速圆机,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等等。
从行业的微观层面来说,这些年针织企业对新型化学纤维的应用量也越来越大。江苏东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说:“企业不能仅做现在市场需要的产品,还要开发未来的市场需求。”正是本着创新的原则,东渡集团的产品原来以棉为主,现在对化纤原料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目的是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提高利润率。
苏州金辉纤维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辉也有感而发:“目前在纺织品中化纤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60%,这离不开针织企业的推动,双方在差异化产品方面的对接,让创新有了市场,产生了效益。”
创新是种创造性破坏
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的局势出发,结构调整都已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杨世滨在本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对会员企业再一次强调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这种调整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市场结构与产品结构。
市场结构调整方面,杨世滨大力提倡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组织生产。不久前,杨世滨赴孟加拉、缅甸、柬埔寨等国对部分走出去的针织企业进行了考察,由此对国内针织企业走出去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他对日、韩、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走出去的企业作了比较,认为日、韩、中国台湾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是因为其国内或省内生产成本高企,同时又受出口欧美的优惠政策吸引;中国大陆企业走出去也是因为人工成本高以及生产订单的要求。走出去的格局是,日、韩、中国台湾其国内或省内的纺织产业萎缩,几乎已成为运营中心;中国大陆企业只是部分订单转移出去,国内原有的生产能力仍旧保持。劳动力方面,柬埔寨当地工人工资每月130~150美元,孟加拉工人每月100美元。生产效率方面,如果中国工人得100分,那么柬埔寨工人就得70~80分,孟加拉则为60分。孟加拉、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存在的问题还有当地融资能力弱;基础设施,尤其是电力和港口条件有待完善;腐败现象严重等等。
除了上述这些传统的国家外,杨世滨还反其道而为之建议企业走出去可以考虑美国与韩国。自从奥巴马提出实业振兴计划后,美国的实体经济也在悄然变化。杨世滨介绍说,一家以出口为主的针织企业,在国内生产一件毛衫出口至美国售价6.5美元,当他们试图在美国寻找代工厂,询价当地一家毛衫企业时,其报价每件也是6.5美元。价格相同,在美国当地生产还可以躲避汇率等风险。而韩国则与美、欧、日均已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在韩国生产无疑比在国内生产出口可享有更多贸易优惠。“虽然这些地区的生产成本比国内高,但政策稳定,与市场贴近。”杨世滨说。
此外,在杨世滨看来,产品创新至关重要。在数字时代,日本电子产业输给韩国以及柯达胶片的破产,无不警示人们创新的重要性。“不做破坏就没有创新,创新有时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杨世滨感慨道。
关于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杨世滨列出了一些准则:效率优先、品质至上、时尚引领、品牌目标、人才第一、节能减排。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此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中国针织工业协会还与北京服装学院签约成立中国针织服装设计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