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是广受关注的海龙债兑付危机事件最后的兑付大限。在最后关头,山东海龙发布了“11海龙CP01”的兑付公告,逾4亿元的本息即将迎来正常兑付,危机解除。但对于这一消息,网上出现的却是铺天盖地一片遗憾之声。
诚然,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不善,入不敷出,债台高筑,海龙本身难辞其咎。其主体评级和债券评级一再下降,主体评级最终调为垃圾级,评级展望跌至负面,“11海龙CP01”信用评级跌至“C”级,而短融券兑付迫在眉睫,面临兑付危机,无回天之力,似乎一切都指向中国第一场债券违约即将出现。在不少人眼中,这不仅仅是一次违约,简直是将给中国债券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的福音。
在众多媒体和业内人士紧张,甚至有些兴奋的围观等待中,兑付公告从天而降,“定时炸弹”危机流产,业内和舆论的失望显而易见。已经有人在高谈阔论,称兑付在望虽是投资人之福,却对于中国债市的发展是个悲剧,“将使中国债券市场又一次错失了市场化的契机”。似乎只有真正见识了违约,才能让中国债券市场凤凰涅槃,成为真正的信用市场。
我们国家似乎有围观不幸的传统,从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可见一斑。大家围观欢呼,是为了看人赴死,似乎只有有人被杀,其鲜血才可以真正成为围观者治病救人的“馒头”。但是,即使在鲁迅笔下,“人血馒头”也并非良药,既不能救患者于危难,也不能唤醒无聊围观的看客。山东海龙违约事件也是如此。一个海龙债的违约并不能保证真正市场化信用债市场的到来。相反,可能导致未来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地方政府信用的受损。债券市场总要往前走,当中小企业私募债真正面世,违约的可能依然难以消除,这样的危机可能还将经历很多次,但无论如何,这样一场信用危机最终能够平稳兑付,并非百害而无一利,业内人士也大可不必失望,在未来企业债券信用风险的压力下,如何能够设计一个更为合适的偿债保障措施,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在债券出现违约后对于债券持有人权利进行保护,才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