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考虑到越南建厂。”不久前,在一次业内人士沟通会上,大杨集团董事长李桂莲表示。美尔雅董事长杨闻孙则认为,“柬埔寨比越南的条件还要好些。”
看来,国内服装企业也已经感觉到压力了。
5月5日,中国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在广州公布,截至5月4日,第111届广交会累计到会采购商近21万人,来自213个国家和地区,比第110届同期增长0.23%,比第109届同期增长1.23%。
刘建军称,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到会采购商和成交金额分别下降15.5%和5.6%。受美国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美国市场成交金额下降8.1%。金砖四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成交增加4.1%,非洲国家成交增长13.5%。他认为,“开拓新兴市场的成效逐渐显现。”
此次广交会成交,中短单占比居高不下,长单占比依然偏低。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到86.3%,长单占比仅为13.7%。“反映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采购商下单谨慎,国内企业担心原材料价格、汇率波动,不敢接长单。”刘建军分析。
据广交会组织者观察,参展企业较为关注汇率问题。企业表示,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的环境下,企业有三种应对策略:一是通过产品加价来转移汇率升值负担,但这会造成客户流失;二是自己消化,但会降低利润;三是企业与客户共同承担风险。
启动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以来,为过热的中国经济适当地降了温,暂时降低经济的风险。接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面对升值压力,再加上投机者的炒作和投资活动,都使这条东方巨龙面对压力,就连四小龙之中的香港和台湾都受累。
据悉,整个东莞市服装行业利润由之前的1.4%下降到如今的0.4%。超低价抛售的背后,是这个“服装之都”的巨大悲哀。至少在眼前看来,当地的服装产业模式还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在大莹东方国际女装城门口,搬运工张师傅正将货主刚批发的服装搬到拖车上,而离他不远处的街边,还停了一排待租的小型顶篷货车。张师傅称,这种T恤主要是销往四川、贵州、江西等地,在当地一些乡镇卖得很好。过去的几个月里,内地许多商家都来大批量购买这种T恤。
这种看似低价的T恤,被输送到内地乡镇市场之后,转眼就可以卖出比批发价高五六倍的价格。一名来自重庆万州的服装商人张伟说:“以前我的一个朋友就是通过在乡镇上卖东莞服装发了财,一年就赚了20多万元。在朋友的劝导下,我这才开始做起了服装生意。”
在外人眼里,这种在内地乡镇市场上大批量销售的服装业存在着暴利,但在像梅艳华这样的虎门老板们看来,其中的暴利只属于产业链条终端的零售商和卖场,而与自己无缘。“我的客户一件衣服经常可以赚几十元的利润,而我们做批发只有几毛钱。”梅艳华的语气中带有几分怨气。据她介绍,在人工工资和布料成本增加后,再除去税收、仓储管理、门店租金等费用,批发一条牛仔裤的利润常常只有一两元,最低的时候甚至只有3毛钱。看到记者一脸的惊愕,梅艳华补上一句:“你可能不会相信利润如此之低,但事实就是这样子。”
梅艳华所说恐怕并非虚言。记者走访众多商户后,听到最多的就是对利润太少的抱怨。一位吴姓商家称,“今天你觉得可能是以最低价格批发,但别人明天可能比你更低,最后大家都没有赚钱的余地。”他介绍说,淡季时一条裤子只赚1毛钱的生意也做过。
当时,金融海啸让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世界工厂”出口剧降,库存量也随之节节高升。“经济危机爆发后,我们就很少接到出口订单了。去年有很多服装加工企业都关闭了,我们坚持了下来,厂子没倒掉已经算是幸运了。”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梅艳华至今仍心有余悸。
随着经济的回暖,尽管贸易数量和零售额在增加,但并没有为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带来利率的增长。对此,舒老板曾抱怨说:“最近几个月我们销往内地的订单确实在增加,但内地购货商的单通常量都比较小,而且还把价格压得很低,否则就不买你的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虎门镇的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却不能把成本增加的压力向下游释放,反而持续被零售商挤压,并由此陷入产业链的困局。
“原材料价格上涨了,我们的出厂价原本应该相应地上涨,但上涨空间却极其有限,只能涨几毛钱的样子。如果涨得太高,好不容易建立起关系的客户就会跑到其他厂家那里。”欧阳表示,有时候为了维持稳定的客户,不得不向商家让利。
事实上,在东莞市的服装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设计能力较差,加上本身处于低端行业,获得的利润并不多。如此一来,原料成本的增加,再加之对零售商涨价的投鼠忌器,很多厂家都不得不吞下利润越摊越薄的苦果。
除了原料成本,人力成本的增长也成为悬在众多中小加工企业头上的利剑。
如今,东莞的服装产业面临一个危机在巨大压力面前,如果出现大量服装加工厂关闭和停产,厂房闲置,虎门服装产业将面临一个巨大的产业“空心化”危机。
过去,中国大陆是以廉价劳工来吸引外资,如今,沿海地区的法定最低工资已急速攀升,许多城市的最低工资已增加到人民币600元,远比东南亚和印度半岛许多国家还高,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还未考虑在内。
在劳动成本方面,还有一些中国国情,外来投资者未必都了解。因为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造成这些打工者不可能在打工的地方安顿下来,这些工人离乡背井,远道来到城里,目的是想多挣点钱,回老家过过较舒适的生活。因此,他们通常会“主动”要求加班,超时工作,挣够了便回老家。那些企业未能提供足够加班工作或工厂已实行三班制,员工流动率往往居高,很难聘请到工人。有些企业索性以两班制,要求员工超时加班来代替三班制,公司可以节约一些成本,工人又可以增加收入,这是“双赢”的局面,但当地政府往往会按违反劳动条例为由,频频给企业送罚单。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单人口老化问题日趋明显,大部分独生子女都不愿参与劳动队伍。城镇里,年轻耐劳的劳动阶层大幅度减少,中年以上的熟练工人陆续转行,留下来的生产力也大不如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人的质量意识相对薄弱,短时间还无法与国际接轨。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文化,凡事“差不多”,对质量要求不高,许多员工觉得老板们都过于“吹毛求疵”。
总结了上述的各项偏差,这“世界工厂”就一无可取吗?事实刚好相反,中国还存在许多无可替代的优点,中国之所以享有“世界工厂”的称号,绝对有其实力。
首先,它有庞大的消费市场,也有现成的人才与人力市场,许多优秀的蓝白领人才都是跨国企业的佳选,确实是“价廉物美”。
其次,中国有完整配套的上下游工业,各类主要工业原材料应有尽有,有效地降低了许多工业的制造成本和营运库存。
况且,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特有的生活环境,远比许多发展中的亚洲国家强,更使许多外商流连忘返。同时,过去各区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也累积了足够的外商投资条件。再加上国际许多跨国公司,不愿错失分享大蛋糕的机会与心态,也要搭上这新崛起的顺风车。
中国需好好利用这些优异的条件,快速解决现有的不足,才能更快地茁壮成长,更快地繁荣富强起来,成为真正的“制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