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为“稳增长”,从上到下,从东到西,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规划热潮。项目审批的“松动”激发了地方政府的扩张冲动,造成政策过剩。然而,政策过剩可能引发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又会导致产能过剩,从而加剧中国经济形势的恶化。
当前必须警惕的是,宏观稳定机制的缺陷可能加剧经济波动。政策需要预调微调,但不能过调,政策加码必须注意控制力度和节奏。经济过热时,政策要“点刹车”,经济下行或过冷时,加大政策油门也要慢慢来,必须考虑到经济的可承受力,不能用力过猛,否则,非但没有熨平经济周期,反而会加大经济周期波动,造成新的风险。
根本而言,短期刺激不可能化解长期的结构性矛盾,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在2003年至2007年全球经济扩张时期,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体总体呈现供给不足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大量产能。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随着地产、股市、金融衍生产品等资产泡沫以及国家主权债务泡沫依次破裂之后,这种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矛盾集中显现出来。
未来的几年内,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家庭部门进入全面“去杠杆化”,经济收缩、信用紧缩和消费紧缩三个层面的叠加效应,使发达国家“去杠杆化”过程更加痛苦和漫长,全球范围内都将不得不面对“总需求不足状态”下的产能过剩格局,与发达国家“去杠杆化”相对应的必然是新兴市场的“去产能化”过程,中国如果逆风向而动,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球失衡态势。
从中国自身情况看,经济需求疲软、去库存化进程还在继续,以扩大投资消化过剩会导致更大过剩。近几年,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国务院将10个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而到2009年产能过剩行业几乎翻了一番,达到了19个。目前,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 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 W以上,产量将超过24G W;欧盟2011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80G W,我国占据超过50%份额。去年以来,外部需求大幅萎缩造成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多晶硅电池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统计显示,国内40多家多晶硅企业除6至7家上市公司外,其余已陷入全面停产状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的产能冗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非有效配置,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宏观效益状况恶化,部分企业破产,甚至可能诱发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系列连锁风险。
现在要做的不是继续扩大产能,而是趁着外部需求低迷的时候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重组。做“减法”和做“除法”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