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纺织品行业出口增长压力突出,中国对日本、欧盟、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放缓。
“从1-4月份情况看,行业总体运行形势比较严峻,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0.48%,考虑到价格因素,实际就是负增长”,中国纺织品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
相关数据还表明,前4月我国衣着类零售额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6%,增速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效益下降明显,近五分之一的企业亏损,亏损额度同比增长120%。
面临严峻的形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5月底启动“走基层、看纺织”行动,包括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副会长张延恺,下属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副会长沈顺年等业界高层奔赴浙江、江苏等纺织大省,开展密集调研。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表示,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全行业宏观面吃紧,但基层不乏亮点,涌现出一批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的“龙头企业”。孙淮滨说:“出口低迷期,可能正是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加速推动全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期。”
位于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万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营汽车内饰和医疗领域的服装面料产品,成立九年时间,但产品已经占了国际同类市场份额的10%。令公司总经理毛伟华最“得意”的是,公司通过严把质量关、提高创新力,把医疗服装面料卖到了对质量要求最严苛的日本。而对于汽车内饰的经编产品,通过与国际知名汽车厂商的合作,公司一次性拿到3-5年的订单,目前生产已经排到了2014年。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镇是中国最大的绒类产品生产基地,当地拥有经编企业规模以上企业65家,个体经营户1000多家,各类经编机械3800台套,是中国针织工业第一批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据当地政府介绍,在面临全行业低谷期,梅李经编业“龙头效应”更加明显。
在常熟昌盛经编织造有限公司展示大厅,公司总经理朱岳明手拿一条外观呈深褐色的经编毯说,这是公司新近研发的一种沙发面料,别看外观不起眼,和皮肤接触起来却特别舒服,被业内称为“大象皮”。
朱岳明透露,昌盛公司目前出口占到企业销售的60%以上,达1.5亿元左右,而这种“大象皮”预计定价将达到前代产品的2倍以上,不少国外客户已在接洽。
面对记者“怕不怕产品投入市场就被迅速仿冒?”的疑问,朱岳明乐观地说,“我们坚持走精品化、差别化道路,永远喝市场的第一口水,利润大了,当然不怕仿冒者。”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产业密集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同业竞争越发激烈,“龙头效应”往往也意味着“树大招风”,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挑战更大。同处梅李,不少人认为永新印染有限公司就是昌盛公司印染业务的竞争对手,但永新印染副总经理张汉昌却认为,今年受宏观影响,大家生意都有点淡的时候,公司就将今年定位为“服务质量年”,以优化客户服务为主,同时又改造了公司的节能设备,提高了产量,与昌盛公司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不同领域领先的良好局面。
在浙江、江苏等地调研发现,“龙头效应”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局面。如在江苏梅李镇,当地的众望经纬编织造公司开始研发市场价格更高的竹炭纤维毛毯,群英针织制造有限公司开始推行6大研发规划,新昌经编织造有限公司则投入近400万元开发ERP管理项目,加大企业内部管理。
新昌经编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文朴坦言,“公司成立时间短,前几年没有大的投入在研发上,这块短板要补上,产品的创新是以后企业的唯一出路。”
“中国企业应该尽快摆脱纯‘制造商’的角色,尽快培养一批拥有行业内的品牌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才能赢得世界市场认可。”浙江万方公司66岁的日本顾问丹藏淳治认为,在危机时期,只有越来越多的“龙头公司”敢挑大梁,甚至抱着冒险的心态搞科研创新,才能激发全行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