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关权威机构发布的多份童装抽检结果显示,童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童装质量抽检为何屡不过关?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企业又该如何发力?消费者选购童装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一系列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服装界及消费者。
童装市场巨大
据媒体报道,中国是世界儿童人数第2大国,拥有3亿少年儿童,年均增长儿童人数1600万。2008年,中国童装消费额达500亿元,预计到2013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00亿元。
从目前我国童装市场的购买群来看,主力军主要由“80后”父母构成,而且未来几年就会蔓延到“90后”父母。至此,典型的“6+1”家庭结构越来越多地出现,即在儿童用品的消费上,很可能有6位家庭长辈围着1个孩子转,儿童产品的消费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也证实了中国童装市场客观的消费力。目前中国14岁以下儿童有3亿多,其中城市占1亿左右。相关专业机构指出,中国童装消费需求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0%。预计到2015年童装市场规模要达到1578亿元。
“大牌出童装,几乎是眼下最不让人吃惊的商业举动。”上海金豫百货有限公司招商总监程辉曾对媒体如此表示。面对诱人的市场蛋糕,各大企业也是蠢蠢欲动,纷纷将矛头瞄准了童装。但另一方面,与庞大市场和较高毛利率形成对比的,则是略显无序的竞争状态。有调查表明,中国童装行业的准入门槛低、投入少,且以价格竞争为主,即使排名前三的品牌,市场占有率也不足5%。
质量问题频发
日前,多份权威抽查结果显示,我国童装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了200家企业生产的200种产品,经检验,有26种产品的部分项目不达标;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北京、上海、广东等7省市47家企业生产或经销的63种童装进行比较试验,发现33.3%的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上海市质监局集中公布抽检的儿童衣鞋等质量报告中,不合格率为18.2%。在抽查中,一些消费者心目中的“大牌”也上了黑榜,如派克兰帝、丽婴房、英氏等赫然在列,令消费者大跌眼镜。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表示,由于服装质量问题频发,对于服装抽检不合格的问题,行业已经见怪不怪。从抽检对象看,抽检品多为一些规模企业生产的品牌产品,此类产品尚且存在如此多的质量问题,中小企业生产的童装质量状况更令人担忧。
据了解,我国关于童装产品的标准已经比较全面详细,规定也比较到位。标准严而全,为何童装企业仍屡陷“质量门”?汪前进说,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总体看,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仍然存在监管漏洞;二是生产企业标准执行不到位。童装产品质量不合格,往往不是企业在设备及技术上出现了问题,一些质量超标行为往往是企业有意为之。
服装行业的利润空间已经告别了5年前的20%以上,降到了目前的4%左右。东莞市虎门镇服装协会秘书长王敏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服装企业目前遭受着出口订单减少、国内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的多重压力,利润空间遭到严重挤压。
业内人士指出,服装行业利润变薄,产品质量首当其冲。一些微利的小型服装企业在控制成本的时候往往放松对质量的控制。从原材料购入方面来说,有的企业就倾向于选择从非正规渠道进货,或者采购不规范的原料。
标准仍待完善
童装市场是一块肥美的大蛋糕已是不争的事实,总量预计有千亿规模。然而,国内的半壁江山被国外品牌占据不说,即便是剩下50%的份额,其中有7成童装尚处于无品牌竞争的状态。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分析指出,童装市场长期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60%以上的童装销售以批发为主,缺乏自主品牌构建意识。
业界人士认为,对于国内的童装品牌来讲,已经到了迎接这一行业的“品牌消费”阶段,无论是在品牌定位方面还是在渠道建设方面,都到了必须变通的时候。另外,童装方面的标准仍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在童装的纽扣重金属溢出超标,配件的增塑剂超标,衣服绳带、小配件结构安全性等方面,目前我国无强制性规定,应当尽快完善标准。
在选购童装产品时,国家质检总局提示消费者,要注意查看中文标注的使用说明。选购时应特别留意标识是否有标明“婴幼儿用品”或“A类”字样,最好选用颜色柔和的棉纤维童装。打开包装后应闻闻是否有异味,若有异味,表明可能残留某些超标化学物质。另外,选购时应查看服装的主要表面部位和缝接部位应无明显织疵,各对称部位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