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媒体称,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回国后的首次公开演讲中就放了“卫星”。 6月23日,他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的演讲会上表示:“我认为中国至少还有20年在8%以上高速发展,这种乐观不是我盲目爱国,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潜力”。
事实上,这已非林毅夫首次抛出“中国经济至少快速增长20年”的言论。早在2010年5月,他就曾提出:“中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高效投资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确保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此后,自2011年起,他亦多次重申这一观点。直至今日方被质疑,或是由于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相对较大,进而引发的市场担忧所致。
作为世行前高官、中国经济学界的乐观派,林毅夫对于中国经济仍将高速增长20年的理由无非是,2008年由华尔街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但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基本上还没有对外开放,从资金方面来说,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目前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在工业化进程中,投资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等等。
过去二十多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年均能达到10%左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向制造业投入了大量资源和廉价融资,在此过程中生产出了超出中国家庭和企业消费能力的产品,剩余产品出口到海外,其中很大一部分由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吸收。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在欧美主要依靠举债进行消费的经济模式破灭后,居民购买力下降,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减少。
一个显著变化是,中国经济已进入“慢速增长阶段”。当前,中国制造业活动的减速(以采购经理指数为衡量标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最新迹象。汇丰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预览值跌至48.1,这是7个月来的低点。该指数如果低于50,就表明经济出现收缩。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高速增长已大大超越了自身资源的极限。目前,国内的石油、铁矿石、木材、钾肥、大豆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已超出50%至70%。然而,这个因素几乎还没有被纳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
据英国石油公司(BP)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消费量占全球的20.3%,超过了美国占全球19%的水平。而现在全球能源消费增速也达到197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除了能源外,还有些问题值得关注。中国“钢铁+石油”的工业化,以及“钢筋+水泥+汽车”的城市化,不但促进了钢铁业产能的快速扩张,同时也使国内GDP总量增长达到了极限。进入2000年以来的十年中,国内钢铁产业突然拼命加速狂奔。截至2011年底,中国累计粗钢产能在7.9亿吨左右,2012年预计仍有3000万至5000万吨的惯性增长。据此测算,今年,中国粗钢产能将在8.4亿吨左右,甚至接近9亿吨。
“增长的极限”是当前中国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无论是因为全球经济危机,还是因为中国自身长期以来的粗放式高增长的模式缺陷,还是因为盲目求大求全同质化发展而导致整体产能过剩,一个明显的历史分水岭已是不宣而至:中国“增长的极限”业已到来。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特别在当今的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国人需要经济增长的自信,也需要对这种自信的清醒与反思。
为了确保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20年,必须保证GDP年均增长8%或者8%以上,中国每年的投资规模至少需要20万亿元以上。但一个巨大的担忧就会产生——如果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经济在未来几年没有复苏,国际市场仍然十分萧条,那么,仅仅依靠中国国内市场来消费,投资与和商品的局面就会产生,投资效率低下必然导致投资的再次大幅度萎缩,从而形成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
因此,林毅夫的“中国经济再高速增长20年”的观点是不靠谱的。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及过程,自有其不可测、“测不准”的时候。打一个比喻,一个只会说“增长”的神算子,和一个只会说“危机”的巫术师,不论他们看的是否为同一个水晶球,他们却同样拥有50%的“胜率”。毫无疑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20年只会说“增长”的神算子,其“预测”的准确率要远超50%以上,将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