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高速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动摇的基础。而当日前发布的CPI数据跌落至29个月新低,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控制通胀转向经济增长。7月9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并听取了由众多经济学家及行业企业负责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是自温家宝总理召开五省经济座谈会后的延续动作,整个会议的核心无疑是如何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势头。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持续周期是罕见的;而从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表现来看,中国也是最为重要的“稳压器”。如果让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我会用“擅长运用庞大的基础优势,以杠杆撬动产业发展从而带动经济总体增长”描述。但现在的情况不再那么简单,欧债危机还没有为全球资金“跌出”更多机会;美联储俨然已经决定延续OT2,进一步吸引资本长期投资美国本土,不要忘了他们手上还有一张能够扩大全球流动性的QE3王牌。
那么当前的经济增长势头真的十分危急么?其实我们可以从“改变经济发展结构究竟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目标”这个问题里一探究竟。如果是权宜之计,当出现出口受阻以及受汇率影响收益率风险提升的情况时,促进内需自然是很好的强心针;但如果是长期目标,那么我们将面临如何改变旧有思维模式,庞大的配套福利工程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经济最充满机遇的时候,而我始终信奉这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坏,或许只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选择题。
如果说短期的内需提升可以通过消费来完成,那么长期维持的内需增长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体系。但这种体系的建立并非朝夕之间,至少欧洲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没有完成,于此同时欠下了一屁股的“福利债”。金融危机过去4年之后,我们尝试通过银行向公众施放杠杆(信用贷款)以及家电下乡、汽车补贴、基建工程等方式探索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结果显然是不甚理想的。于是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准备从传统经济增长经验中寻找办法,君不见房地产行业近日又飘来阵阵暖意,这似乎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境内流通资金过多,不仅会带来产业拥堵也会影响到通胀控制、经济增长的成果。微博好友“宜疏,而不可堵”的观点十分精辟,而我认为当前经济环境下最首要的问题是为社会资金建立有效的投资渠道,一个较稳定且持续的渠道。原本这是A股应该发挥的作用,但维持目前的改革力度远远不够,必须加速淘汰劣质公司、杜绝造假上市以及强制分红要求。
其次,无论从出口或内需方面考虑,经济运用的必然结果是产业多元化与精细化的出现。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不仅能为内需提供多样性选择,也将帮助在出口贸易中提升竞争力。为此减少或避免产业引导政策干预,让市场决定产业方向,避免吃补贴无市场的尴尬局面很有必要。对于政府而言,引导政策很容易造成产业拥挤和快速饱和,而提供更公平的舞台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经济发展格局。通过对暴利行业征收惩罚性税款,用于补贴新兴行业并全面降低社会整体税赋水平。
当社会资金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方向后,频繁流动的状态将得到缓解。而没有太多引导或杠杆模式的影响,市场将替代政府决定优胜行业,使整体经济结构走向更平稳的状态。分级制的资金引流模式不仅可以帮助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还可以引导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流向高增长的潜力行业,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