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是纺织大国,纺织及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达4,000万人以上。截至2011年,纱线生产量更达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依近期中国大陆棉花协会对17家省级骨干棉纺企业的调查显示,2012年1至5月,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纱产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
纺织行业从2011年就开始“入冬”了。据中国大陆海关发布的资料,2011年中国大陆纺织品累计出口947亿美元,较2010年增加22.9%,但成长率下滑6.5个百分点。全球最大的纺织企业魏桥纺织2011年报显示,2011年收入152多亿人民币,比前一年减少14.8%。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及成本因素影响,一些国际订单开始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
国际市场低迷和纺织企业的成本为寒冬降临的主要原因, 而纺织企业的成本中,棉花占70%,棉花价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生死。2009年以来,大陆国内棉花价格一路上涨,2010年10月到2011年2月,棉花价格一度达到32,000人民币/吨。
这期间棉花价格的上涨,山东省德州市棉花协会秘书长马俊凯分析,一方面,下游纺织行业需求旺盛,而中国大陆国内产量偏低,属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然上涨;而另一方面,则是游资的炒作。有分析者指出,当时有大量商业银行的资金进入。由于中国大陆棉花价格的带动,国际价格也涨起来。
2011年9月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趁棉花价格下降之时进行收储,使得2011年底至2012年3月中国大陆国内标准棉价格一直稳定在19,300至19,600人民币/吨,近期才逐渐跌至18,000人民币/吨左右。
2012年国际棉花价格大幅下降,原因为全世界棉花种植面积大,产量大,供过于求,再加上世界经济不景气,消费不振,下游的纺织产业不景气,棉花消费减少。目前澳大利亚棉花18,000人民币/吨,印度棉花16,000多人民币/吨,而在大陆同等质量棉花要21,400人民币/吨才能买到。
但纺织企业必须根据配额进口棉花。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中国大陆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征收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至40%的关税。
马俊凯秘书长称,中国大陆每年消费棉花1,000万吨,生产700万吨,平均进口量维持在每年300万吨的水平。也就是说300万吨的实质需求是确实的。这意味除89.4万吨的配额,每年超过200万吨棉花实质需求要透过缴纳高昂的关税来进口。
每年自产700万吨,不足300万吨,而2011年度,中国大陆又收储300多万吨,所以,现在的缺口至少有600万吨。由于中国大陆储备制度的限制(市场价格低的时候收储,托市保证价格;市场价格高的时候放量,平抑价格),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目前中国大陆国内棉花稳定的价格趋势,中国大陆不可能在此时抛售储备;而解决缺口的唯一办法就是扩大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