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总在不经意间进行。当“手不抖,心不颤”的奢侈品消费在越来越多的富豪那里成为过去,“节衣缩食”已不再是穷人们的专利。
一份行业数据显示:今年,30%左右的中国富豪将缩减购买奢侈品的开支,平均年薪为16万—18万元的中产阶层在这方面的开支缩减更为明显。
这使一贯在中国纵横驰骋的国际奢侈品品牌巨头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冷。普遍的观点认为,除了网购市场的分割、公众对权贵阶层消费的日趋关注影响这一市场走向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主因。
惯例打破 口袋决定出手
每年中秋前夕,去青岛、北京等地的高端百货卖场购物在淄博富豪张扬(化名)那里已成惯例。如今,张扬似乎已无动于衷。“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计划。”2012年9月19日,她向本报表示。
惯例的打破,源自囊中羞涩。“以目前的圣诞订单为例,截至目前还不到往年同期的一半。”作为淄博一家外贸企业掌门人的她称。张扬的公司面临挑战。她的丈夫所经营的建材、工程机械等企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口袋决定出手。“连生存都面临疑问,我们还拿什么去消费奢侈品?”张扬称。“节衣缩食”的富豪绝非张扬一个。淄博一不愿具名的商会领军人物称,“与往年相比,我们花在奢侈品方面的钱财、精力明显减少。”
一份行业的数据显示,今年,30%左右的中国富豪表示将缩减购买奢侈品的开支,平均年薪为16万—18万元的中产阶层在这方面的开支缩减更为明显。
这在9月20日—22日,本报在青岛海信广场、阳光百货等高端消费卖场调查中被佐证。“与往年相比,来这里消费的富人明显减少。”青岛海信广场外侧一便利店店主称。
门可罗雀 “下坡路”时刻
“没有比今年更糟糕的时刻。”9月22日,青岛海信广场一楼一国际奢侈品牌的店员对本报表示。
在该店,本报看到,虽然是周末,但偌大的店面门可罗雀,“从上午至今,我们接待的客人不到4拨。”上述店员称。而在另一家国际一线品牌店内,前来选购的客人也是寥寥无几。“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多日,往年中秋之前这段时间,不是这个样子。”该店负责人抱怨。“我不能给你透露具体的数据,但我可以说,今年下半年的销售数据很不理想。”上述负责人说。
同样,多家奢侈品上市公司发布的财报数据均显示其在华销售增速明显下滑。
其中,13日,巴宝莉集团称,集团名下开业超过一年的店面,销售额在截至9月8日结束的10周中增幅为零。
奢侈品行业的不祥之兆,让“行业正在走下坡路”成为行业共识。
同样,中国首只奢侈品基金——富国全球顶级消费品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在过去一年中,虽将LV、爱马仕、迪奥、蒂芙尼等奢侈品牌购入旗下,但二季度其净值下跌11.76%。
增速放缓 经济低迷是主因
“经济低迷是主因。”21日,青岛海信广场相关负责人称。
阳光百货营销部策划主管贺明也表示,奢侈品品牌在中国遭遇的销售增速受挫的现状拜“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所赐。统计显示,中国买家占世界奢侈品总购买量的1/4。贺明称,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增速就曾经放缓,但随后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强劲复苏。这从过去的3年,奢侈品在华销售的高速增长中可见一斑。
经济增速放缓令奢侈品品牌对富人诱惑大打折扣,奢侈品网购日盛也在分割着这一市场。同时,海外代购风头正劲。淄博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表示,“但凡带团出国,都会应一些富人所求,带一部分奢侈品回来。”
此外,公众对权贵阶层对奢侈品消费的关注也对这一市场施加影响,特别是周久耕、杨达才等事发以来。“这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这个市场。”淄博一高档腕表专柜方面表示。“对于这个行业,尤其是一线品牌来说,坏时刻持续多久,无人知道。但我们知道,至少明年上半年仍看不到回暖迹象。”山东一不愿具名的高端百货商说。
高端百货业频打促销牌
奢侈品现状调查之二
奢侈品寒流已至的事实,让驰骋这一沙场的高端百货商深陷其中。受此影响,以往在中、低端百货江湖变迁中出现的市场躁动开始在高端百货业呈现。
在收缩与扩张并存的现实中,这一市场的变局就此发生。尽管目前,这一背后充满太多思辨,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纷纷开进二三线城市。政策、资本等众多推手助力下,以青岛海信集团和阳光百货为首的高端百货商在立足山东的同时,开始向外地扩张。
而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根本理由是奢侈品未来表现还看中国,毕竟根据贝恩咨询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首位。但“预计”不等于现实,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当前。
巨头身影 今年不如往年
2012年9月22日,青岛东海西路50号的海信广场东侧停车场内,王洪宽停下宝马X 6。过去的3年内,这个挂着鲁C车牌的连号宝马车不时出入于此。“前两年,要是在周末来这里,围着停车场转几圈都不一定能停下车。”王洪宽称,今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停车难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
这仅仅是一个侧面,却折射出青岛乃至山东高端百货业的现状。“今年确实不如往年。”海信广场相关负责人称。
资料显示,作为国内著名高级百货店,青岛海信广场于2008年6月21日正式开业,拥有LV、Prada、Cartier、Gucci等800多个世界著名品牌和900多个停车位的它一度被作为青岛市的重要对外窗口。
过去的4年间,淄博、滨州等地的富豪们众多的连号鲁C、鲁M的车辆频频驶入海信广场。
不过,奢侈品消费寒流已至的今日,尽管富人们的习惯仍然存在,但已非往昔。
这在青岛海信广场的销售数据被佐证。青岛海信广场负责人称,今年上半年,其所在高端百货店的销售数据增速总体呈放缓态势,去年增速为20%,而今年的增速为10%多一点。
同样,在阳光百货,其营销部策划主管贺明称,今年上半年,势头不如往年。
贺明称,这样的局面,还是第一次出现,“即便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短期回落之后,便是火热。而今年以来,却是增速的不断放缓。”
促销频出 综合卖场尴尬
“就高端百货的销售数据而言,能保持增长的山东综合卖场以及高端百货商家,不会超过3家。”山东一高端百货观察者对本报表示。
面对这种局面,调整营销战略成为必要动作。其中,此前一度强调引进更多奢侈品品牌的山东一综合卖场目前对此仍无最新表态,“公司高层的意见是,先做好手头上的。”9月23日,该公司一名中层称。
除暂缓引进步伐外,被百货业屡屡尝试的促销牌也被高端百货业频频利用。在青岛海信广场,本报看到,不少品牌借节日、周末特惠等名义自发打起降价促销。而在阳光百货,促销牌更为明显。进入今年以来,除了1月初5.9折主打的阳光风暴以及8月底的品牌特卖嘉年华1—5折超低特卖外,进入9月,“9年感恩惠卖5.9折主打”再次袭来。
相对大型卖场的促销让利,拥有部分奢侈品品牌的综合卖场格外尴尬。于是,部分奢侈品品牌“撤柜”转寻他处的现象频繁发生。前述高端百货观察者表示,在今年过去的8个多月内,除了不少奢侈品品牌从山东不少综合卖场撤出转投青岛海信广场等高端百货卖场外,即便是个别高端百货卖场也有少数奢侈品品牌撤出转投他处。
撤柜并不是最为可惧的事情。“最怕的是,项目搁浅。”淄博当地一家燃气公司表示。此前,该公司对本报称,他们将于“2011年5月引入淄博首家Gucci专卖店”,但截至目前,项目一直未有效推进。
扩张脚步 向二三线城市拓展
少数项目的搁浅和部分高端百货商的收缩,挡不住山东高端百货巨头的扩张脚步以及其他奢侈品巨头对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扩张。
“山东乃至全国的高端消费市场远未饱和。”贺明称,今年和明年,其所处的公司在立足青岛的同时,将把对外拓展当成一个重要课题。
同样,青岛海信广场上述负责人虽然明确表示“短期范围内在山东不会再开一家店”,但其青岛店扩建以及其“走出青岛”的步伐却在不断加快。
青岛高端百货巨头不断扩张的同时,其他奢侈品巨头也继续看好内地消费潜力,并向二三线城市扩张。其中,成功代理劳力士、百达翡丽等多个世界一级钟表品牌的香港英皇集团,在9月14日表示,该集团极为看好内地市场,旗下钟表珠宝业务将扩大对内地市场的覆盖力度,进一步拓展二三线城市市场。
而来自贝恩咨询的统计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奢侈品市场增幅普降15%。但该公司还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首位。
不过,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指出,尽管有此期许,但中国市场的支撑作用到目前为止仍旧未显现出来。
因此,“预计”不等于现实,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当前。“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高度警惕”,这无论是对于成熟老练的奢侈品品牌专营店,还是寄希望于借资本求突破的区域高端百货王者来讲,均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