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围绕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两项重要的主题。首先,经济下行的趋势何时见底;其次,全年7.5%的GDP增长目标能否守住。对于后一个命题,截至目前,市场的主流观点仍持积极态度;但在前者,随着7、8月宏观经济数据进一步下滑,市场对二季度经济见底的预期落空,各方对中国经济的前景逐渐悲观起来。
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可以稍稍缓和一下这种悲观的情绪。10月1日,中采联与统计局联合发布的PMI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正在企稳,9月PMI为49.8%,较上月回升0.6%,也是该指数自今年5月以来首次回升。分项数据显示,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等主要先行指标回升明显,分析人士称,这显示中国官方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应逐渐显现,经济运行逐渐筑底趋稳,为四季度经济稳定增长奠定了较好基础。
坦率而言,仅凭PMI数据,我们很难断言宏观经济的下行将就此出现拐点。毕竟,单点数据的回升说服力有限,且从绝对值看,9月的PMI仍低于50%的分水岭,表明制造业依然处于收缩状态,需要进一步反弹,才能对这种转折加以确认。不过,我们可能也无须等待太久。10月是季度数据公布月,未来10天内将公布一系列重要的宏观经济数据。这些数据相互印证与呼应,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明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状态。
市场最关注的数据可能是GDP增长率。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增长7.8%,二季度为7.6%,连续六个季度放缓,三年多来首次跌破8%。考虑到三季度数据覆盖7月与8月,从已公布的数据看,我们对三季度GDP实现反弹并不乐观。数据显示,7、8月工业增加值分别录得9.2%与8.9%,较二季度进一步回落。从经验看,工业增加值数据与GDP走势高度相合,这也意味着,三季度GDP可能较二季度为低。目前,业内预期,三季度整体经济增幅可能继续探底至7.5%以下,但由于9月经济数据极有可能出现回调的趋势,随着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以及国内外需求的好转,四季度经济有望缓慢回升。
应当看到,季度GDP的变化只能验证三季度经济继续下行的趋势,难以给出更新的信息,帮助我们分析经济是否企稳见底。相比之下,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同期公布的月度数据:工业生产、投资、出口、银行信贷以及货币投放。目前,市场对这几项数据的预期已显露出乐观的态度。申银万国研究所发布报告预计,9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2%,比上月小幅提升0.3%;9月份房地产投资可能出现小幅的回调,而基础设施投资将继续反弹,9月份投资累计增速预计为20.2%,与上月持平;当月出口增速预计为7.8%,比上月提高5.1%;信贷投放量预计为7500亿元,M2增速预计为13.9%,比上月提高0.4%。
我们期待即将发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能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的信心,但除了眼前的数据,还需要关注一些更为重要的信号。目前,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处于去库存的末期,这也坚定了研究者们对经济下行见底的判断。中银国际发布四季度展望称,根据过往经验,中国主动去库存阶段的时间一般为6-9个月,而本轮主动去库存从2011年10月开始,已经历了10个月,预示着主动去库存已接近尾声;国信中心宏观经济预测处处长祝宝良则表示,随着企业去库存接近尾声、基础建设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好转等因素影响,四季度经济肯定会出现回升,全年实现经济增长7.5%的目标没有问题。
不过,我们仍需要对这种乐观的论调保持清醒的认识。须知,去库存化接近尾声并不必然导致经济的回升,只有当企业信心好转,开始补库存时,经济体才能重新进入良性循环,否则便将进入去产能化的阶段,企业破产与行业洗牌。目前来看,企业的信心依然脆弱,渣打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显示,三季度中国中小企业信心指数为46.71,较上季再度回落7.44%,显示中小企业仍是国内投资预期最为悲观的群体;而在再库存化与去产能化的岔路口,中国全方位的产能过剩让人难以太过乐观。至少,在几个关键行业如钢铁、煤炭及房地产中,行业洗牌与去产能化,应当是可预见的大概率事件。
好消息是,各项“稳增长”计划已陆续铺开,有助于消化企业的库存;不那么好的消息则是,由于就业并未受到明显冲击,中国政府也面临换届,年内及明年一季度可能都不会有更为激进的政策出台。政策面上还有一则悬念,2013年3月政府换届后,会否调整既有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个“冲喜”?考虑到当前的财政、货币与通胀压力都为政策调控腾挪了一定空间,的确存在加大刺激力度的可能,但也不宜抱有太高的预期。
即将公布的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可能非常关键,我们也许能从中读出中国经济见底企稳的信号。10月10日至18日,贸易账、信贷、物价水平及经济增长等数据便将密集出台,市场正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