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纺行业2003~2012年的发展来看,整体情况虽然有些许波动,但向前迈进的步伐依然坚定、平稳。前几年,家纺行业产业集群的扩大与升级、家纺设计师职业的出现等都让家纺业羽翼渐丰、展翅欲飞。从2006年开始,行业开始引进国外时尚,注重品牌创新。2008年,伴随着消费方式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不少老牌面料企业转型为家纺企业,还有不少新生力量以OEM的形式闯进家纺行业,使得家纺业逐渐庞大,呈现“大家居”的趋势。2012年,中国家纺协会出台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家纺将跟着整个纺织业向着由“家纺大国”转变成“家纺强国”的目标前进。
2003年 注重集群发展 定义“中国家纺年”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把2003年定为“中国家用纺织产业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家纺行业的发展,其中制订的“中国家纺年整体实施方案”,通过对“家纺年”的一系列重大活动,达到了推进家纺产业升级,促进家纺市场繁荣,培育家纺产品国际品牌的目的。扩大了家纺名城、名镇、名企业的品牌效应,强化了家纺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并为中国家纺产业融入全球化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点评:至2003年止,我国家纺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利用“家纺年”的大好时机,加大了国际性的行业交流、沟通与合作的力度,并致力于发展大家纺的宏伟战略。2003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首次与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拆分办展,但仍以11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家参展商、23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创下了历史新高。同时,“首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的成功举办也成为本届展会的最大亮点。
2004年 增多高层聚首 迎后配额时代
2004年,家纺高层聚首的机会变得多了起来,一方面得益于行业中不断呈现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配额的取消也成了众多企业共同探讨的议题。而展会方面,无论是举办方还是参展商都变得理性了许多,在收获财富的同时,也为“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做好了铺垫。法兰克福国际家纺展、广州家纺布艺展盛、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家用纺织品展会、中国广州家居博览会、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都取得了不错的效应。
点评:中国国际家纺展第一次独立“出镜”,以前与面料展齐头并进似乎已难以展现家纺展的专业性与时尚性。首次分离,一方面体现出家纺行业强劲的发展后势,另一方面也为新品的亮相提供崭新的平台。在许多展会上,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家纺产品依然摆到了赫然醒目的位置,验证了欧洲市场上热度不减的“中国风”。遗憾的是“真正从神秘国度走来的参展商却没有本土特色的产品”,这是来自一位外国友人的感叹,让中国的参展商不得不思索了良久。
2005年 新生力量出现 签署产权宣言
2005年5月,中国家纺设计师作为一门新的职业诞生,家纺设计师社会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向社会推介一批有成果、有才艺、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员,对于深入研究中国起居文化,促进家纺产品更新,繁荣家纺市场,宣传软装饰文化,提升消费者文化层次具有重要意义。4月,广东省家纺布艺企业集体签署了“家纺行业自律宣言”;8月,上海发布了《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关于知识产权的上海宣言》。
点评:2005年1月举办的法兰克福家纺展对于进入后配额元年的中国纺织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国内众多参展企业、设计师以独到眼光、敏锐的嗅觉亲自感受了变幻莫测的国际家纺市场与流行趋势的走向。中欧、中美纺织品之间的贸易摩擦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国以生产型为主的家纺企业,以青岛金泰、杭州瑞祥、莱芜泰丰、绍兴博览、海宁天屹为首的一批家纺企业纷纷转型,有的建厂国外,有的推出自主品牌等。这些家纺企业在转型之初就主动自律,提出抑制恶性竞争、扛起维权大旗、走联合之路等主张。
2006年 创新力度加强 引进国外时尚
2006年度举办的家纺盛展,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都表现了极强的创新欲望。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家纺暨辅料博览会,不惜人力、财力和物力将世界家纺时尚风向标——法兰克福流行趋势第一次搬上中国舞台,我们从流行趋势中不仅学习到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也学习到西方知名家纺企业的品牌运作经验。与此同时,家纺设计大赛深度推进、国外设计师集体来访……所有这些活动无不围绕时尚的主题,将时尚的内涵进一步升华、深化。
点评:在2月份举办的中国针织棉品交易会,给整个行业呈现出一场品牌集纳整合的“美”。海宁家纺博览会首次举办的家纺名牌产品评选会推介出一批海宁家纺名牌产品,还举办了海宁中国新农村家庭布艺装饰大赛、海宁中国软装饰造型设计大赛,这些活动都充分反映出“布艺名镇”的布艺文化特色。而在首届南通家纺展上,由南通市政府举办的“叠石桥杯·中国民族家纺设计大赛”更是体现了当今中国民族家纺设计水平。在浙江、广州等地举办的区域展会同样表现了新的活力和新的创意。
2007年 品牌建设推进 终端渠道开花
2007年宏观经济环境对中国家纺产业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党的“十七大”的召开,落实“十一五”发展规划步入第二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我国结束入世五年的过渡期后,各领域进入全面开放状态。中国家纺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牌建设稳步推进,终端渠道全面开花,家纺文化深度拓展,展会经济如火如荼……
点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一些隐忧,中国家纺企业开始步入“双高”周期,即“高成本、高风险”。针对次现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提出了“双提高”策略:提高品牌贡献率和科技贡献率。2007年,中国家纺行业继续围绕创新、品牌、协同、文化、危机“十字方针”,进一步引导行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2008年 行业步入展望 史无前例变革
2008年,正值家纺业向第二个过渡阶段的展望之际,一场始料不及的全球金融危机乱了大部分家纺企业的阵脚,许多企业表现得异常冷静,没有大张旗鼓地渲染,而是潜心研究家纺经济走势。很多企业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变革,诸如梦兰启动产品“下乡计划”,奥坦斯开展“股东合作”式营销,杜邦设立“社区专营店”等等。
点评:2008年,我国家纺企业有不少专业品牌,但是缺乏大众品牌,正在经历由专业品牌向大众品牌过渡的阶段。伴随着消费方式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不少老牌面料企业转型为家纺企业,还有不少新生力量以OEM的形式闯进家纺行业。科技含量低造成了行业的低门槛。
2009年 追随政策获利 巩固扩大优势
2009年,中国家纺企业在如下三个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实现更大突破:一是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型组织,成为全员的共同追求,使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主题;二是强力推进以节约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经济、安全经济、高效经济为特色的自主创新;三是推进家纺技术的自主创新,巩固和扩大中国家纺在世界同行业的领先优势。
点评:没有哪一年像2009年这样,宏观环境对家纺产业的影响如此深刻,金融风暴、贸易保护、家纺下乡、质量抽检……纷繁的事件让家纺产业经历了多重考验和磨砺后,从低谷到波峰、从颓势到崛起,家纺经济的复兴时代已经到来。
2010年 首提跨界合作 成立产业联盟
在2010年的中国国际家纺展上,家纺协会推出诸多创新举措,其中以协助家纺企业与家具、家饰、室内设计企业进行跨界交流最为抢眼。在11月举办的功能性家纺会议论坛上成立了一个由化纤、棉纺、印染、家纺4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产业联盟。联盟有两个意义,一是企业通过联盟形成产业链,促进共赢;二是联盟可以使企业从财力方面和人力方面加大产品开发创新力度。
点评:家纺跨界合作通过与家具企业一起设立生活体验专区为消费者再造生活场景,推动家纺行业渠道的创新,该举措加强相了行业的交叉和衔接,通过一体化的营销渠道和统一的经营思路等举措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实现共荣共赢。
2011年 原创产品增多 首现传媒大奖
2011年,家纺行业“同质化”现象大有改观。一方面是政府、企业更重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设计创新,不屑于模仿和抄袭。在中针会和中国国际家纺展上,大多数家纺品牌都以原创产品向业界展示着设计力量和自我创新的实力。8月,由中国纺织报社主办的2010~2011年度中国家纺品牌渠道建设高层论坛暨中国家纺品牌影响力传媒大奖颁奖典礼活动在沪举行,家纺行业第一个传媒大奖产生。
点评:2011年,对于家纺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将在5~10年时间里,完成从世界纺织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家纺行业也在科技战略、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下,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12 创意引领产业 数据逆流而上
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家纺产业的竞争力,很多地区打造了新的家纺产业园或者进行“二次创业”。产业园也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家纺创意为基础,充分挖掘地方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家纺设计、面料研发等创意设计产业,积极推进家纺产业与创意设计产业良性互动。5月22日召开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1~4月纺织经济运行分析会上,家纺行业的数据成为一大亮点。当全纺织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速下滑明显,面临较大的运行压力时,家纺行业却仍然保持了主营业务15%的增长。
点评:家纺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上半年最为重要的事情,它为家纺行业定下了发展基调,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正使通州等地的传统家纺业呈现产值持续增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市场份额连续攀高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