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危机还在继续的情况下来谈时尚,好像既具有一种幽默感,又是很严肃的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危机的时期有“口红理论”、“裙子理论”和“色彩理论”,经济好了色彩就好,经济差了色彩肯定要灰暗一点。也就是说,不管是在经济的好与坏的时期都会把经济和时尚联系在一起,那些理论往往都会给予我们一些很好的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现代终结箫条艺术》当中针对当前许多人都在探索经济危机为什么会发生,他说:不要想得太多,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当前我们最关心的应该是解决危机的办法。刚才几位领导讲的都很宏观,我想从综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结合当前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时尚产业两个方面来讲讲:一是服装产业景气指数的解读和现状的分析。
大家知道,在2009年国家统计局和《经济日报》联合对于很多产业进行景气指数分析,是每季度一次的,也就是说到4月份、7月份、10月份都会提出一些产业景气指数分析。我们产业研究所和《经济日报》有合作,当他们发布了这个东西之后,把数据告诉了我们,从我们的角度怎么来看?所以他们比较早地把三季度的景气指数告诉了我,实际上要到这个月的30号才能正式发表,还有我们所的一篇评论文章。总的来看,3月份的景气指数为96.6%,按照2003年作为一版数据来解释。大家可以看到,景气指数当中显示总的运行是处于偏冷的浅蓝区,10个数据都能反映当前的状况。总的景气指数三季度继续回落96.6%,2003年是100%,连续5个季度在往下走,从2008年到2011年都是以三季度作为比较数据来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整个10个数据里面,大家知道基本处于100上下的浮动,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还是处于既不热也不冷的状态,到红区就过热了,到蓝区就发烧了,这是很明确的10个数据表。
我们具体对这10个数据表进行了分析,首先是我们的产量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三季度总的产量71.9%,同比增长了7.7%,比上一个季度又放缓了。做好了东西要卖出去,整个是3151.6亿元,退避增长9.6%,又是回落的。出口更不用讲了,由于市场原因、价格原因、劳动力原因,三季度的服装出口在整体出口当中还算好,但是服装也是下行,同比4.1%,增速再次转为负增长。还有价格,最近服装企业家的一些微信当中都在谈价格问题,价格高了还是低了,要涨还是要跌。价格是由涨趋缓的,具体的就不展开了。还有库存,库存在降低,去库存化在继续。说老实话,大家也知道最近有些很大的服装企业出现了大量的库存,表面上是20多个亿,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大家知道,服装有的时候比水产品还要难保存,水产品放到冷库里还能保存一段时间,服装过季之后去掉一个零都没人要,所以服装是有保鲜度的。
三季度整体盈利水平增长了3%,也是回落的。卖不出去,生产少了,成本太高,肯定是利润降低。税收同比增速震荡趋缓、环比跌幅收窄、税收也在降低。应收帐款资金周转效率略有提升,卖得少了收款反而提升。大家现在纷纷关店,整个渠道都在收缩,收缩的话资金收回反而更快。
有一条很有意思,投资还是在增长,就是说我们的企业在技术改造往时尚产业发展,不是简单地扩张,在服装产业总体工业投资,特别是服装投资还是在增加的。不生产了、成本高了、出不去了,对于这个数据的基本判断就是,短期的景气指数仍然处于一个巡底过程,我们期盼着明年年初或许可以出现转机。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务院在开会的时候总体趋好,单独经济数据分析的时候都普遍趋冷,这两个可能是个总体说法和个别的加法,整个矛盾都要体现,所以我们企图明年能够转,但这是“或”,国际上都用“或”来解决,四季度还比较好,因为明年还是季节销售。出口现在仍然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但是可以保持低速增长。严格意义上讲,欧美国家的去库存化也差不多了,不能老是不进口中国的服装。美国人是讨了便宜又卖乖,可能有美国专家在这边哦。还说我们抢了劳动力,他们是把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了,现在要回去也不是那么容易、简单的一件事情。内需确实对服装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强烈,所以我们企业也纷纷转型,从做OEM的到做国内渠道。行业整体运行压力继续增大,技术进步速度,刚才包括金所长讲的,还是不适应我们的产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
景气指数提出了一些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了许多产业政策,为包括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就是自行转向升级,提高竞争力,还有就是要稳市场,特别是我们出口的产品要从中低档往中高档转变,包括国内销售,最后一个就是前一段时间看到王天凯会长在河南开会,专门讲到了完善棉花调整体系问题。
数据是枯燥的,但是在数据的背后,我想简单地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如何来看待我们的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下一阶段的产业。我想跟大家交流四句话:一是必须确立服装产业的基本地位;二是认清我们自己产业的缺陷;三是要转型升级;四是我们谈的是时尚,我们要有信心去引领世界的时尚,为什么?这其实是我们国务院给纺织产业定的民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这些都没有变,而且我们必须看到,虽然我们国家提出了要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如刚才金所长讲的,有些东西不见得准确,而且很多专家都提出了,哪怕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托于、服务于我们在传统产业基础之上,而且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产业有信心,服装产业是传统,但它不会是夕阳,做服装产业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要认清服装产业存在的缺陷,最近几年当中,我总感觉到大家被施振荣先生这句话吓到了,设计是高端、营销是高端、制造是地段,我们的企业纷纷走向了设计,走向了渠道。但是大家有没有看到,严格意义上讲,“微笑曲线”是产业曲线的一种特殊的表现。为什么?它是以台湾的IT行业来研究的。为什么?品牌是人家的、研发是人家的,中国和台湾做加工,他们把这三点一连就连成了这样一个制造是低的、两端是高的。
在这里,我感到有两个问题要明确:产业的三个曲线,现在郎咸平先生娱乐了一下,“非常6+1”,我做过一个统计,其实每个端都有高中低之分,设计有高有中有低,渠道有高有中有低。大家知道最近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垃圾产品”,一上市就是垃圾产品。为什么?很多设计师根本不满足基本需求。国外的人说中国搞创意其实最自由,很多设计师自由到什么程度呢?可以不顾市场的需求去设计,弄的企业老板不懂设计也没办法,一设计就是垃圾产品,所以设计有高中低,渠道呢?大家知道最近那么多的企业为什么要关店?在收缩它的门店,为什么收缩?你以为有了渠道就能解决一切吗?所以这三点都有高中低之分,产业的缺陷将有27种可能性,我们要承认要向两端转移,但是要记住,向两端转移既要是要素的全,而且要有要素的高,还要有要素的协同。我们现在渠道做得不错,为什么我们会倒闭呢?你的设计不行、你的制造不行,或者设计也行、制造也行,你的时间物流不行,你的资本不行等等。因此我感觉,我们不仅要往两端延伸,还不能放弃我们的制造。大家知道,买白色家电一说就是电饭煲到日本去带、到韩国去带,大家知道在国际上真正被认为贵族的家电是什么?是德国的美诺啊,他们的老板讲了两句话:我的白色家电不讲价格讲价值;我的厨具家电每个零配件都是在德国生产的。为什么?大家知道,经济危机以后最稳定的欧美国家是谁?是德国,固然有它的设计,固然有它的渠道,很重要的一条是,德国紧紧地抓住它的制造,它的制造是高端的,它的制造没有随意地转移,经济是稳定的、产品是高端的,也更是时尚的。
大家知道,耐克最近有一款鞋,这款鞋已经在我的家乡宁波沈州在做代工,这个鞋子分量轻一半,价格翻一番。为什么?因为它的鞋面是用智能制造的,就是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就是用“3D打印”的模式针织的,根据每个人的脚型可以做出贴在你脚面的柔性鞋面,运动员感觉起来是没有穿着鞋又穿着鞋飞奔。他们靠的是什么?也是制造。过去的耐克一双鞋面要37块皮缝起来,是靠我们的工人一针一线缝的,现在是一次成型,你说制造是低端吗?智能制造给我们的制造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我们还是要转型,既要有信心,又要看到问题。但是我们怎么转型?我个人感觉到,包括刚才几位领导讲的,全产业链也好,全要素也好,就是要素的竞争力、全面性和协同性的问题。现在产业链循环经济的架构,也就是讲坚持走绿色低碳的节约可持续发展。这里有一个品牌,我不讲它的名字,不是我们国内的。它有一个规矩,只要是它的品牌,除了内衣以外,你穿旧了,不喜欢了,可以给他,他进行清洁之后支援贫困灾区,一是做了慈善事业,二是很好地把它的产品进行了回收。所以我们要知道绿色经济很重要,它要回收。刚才我们谈到了施振荣的“三段论”,郎咸平大师也讲了“非常6+1”,如果你把服装产业再细化,讲10讲20都可以,但是我个人感觉要在“三段论”上要加两段,从“三段论”到“五环说”,一是设计研发,二是生产加工,三是传播销售,四是售后服务,大量的东西要服务,它和产品一起走,五是产品的回收,这个问题西方国家、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我们很不注意,以为卖出去了就没有我的事情了。我的印象当中,在今年的上半年我们的媒体讨论过中国服装的回收问题,回收不是回收,是一个绿色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经济。前一段时间报纸在登日本把中国的很多煤炭买过去放到海里储存起来,这可能是笑话,但是有一条大家要注意,日本搞冶金冶炼不是咱们的初级冶炼,他们已经是把它的金属不断地循环使用。
我们的服装呢?我们的化纤呢?我们的棉纺呢?我感觉到真正完整的产业链是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回收,要形成一个闭环。这个题目刚才孙会长也讲到了,为什么?在这么多的闭环运行过程当中,我个人感觉到中国真不缺要素、不缺理财,但是也许和我们的思维特点,特别是中国的计划经济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条条块块。大家看看,国外搞服装设计的、搞建筑设计的、搞家居设计的几乎都是相通的。大家能在中国找出几个既能搞服装设计又能搞家居设计还能搞建筑设计的大师?很少,我不敢说没有,但是很少,因为计划经济的强势和长期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我们似乎专业就不需要跨界。这是文化人的一本书《跨界》,蔡国强有句话叫做“不跨界,勿宁死”。
还有就是现代的制度体系为利,还是以利沣作为案例,要素也好、技术也好、跨界也好,最后我们是要产业组织。现在我们的企业、我们的设计师的要素真不差,但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产业组织架构,现在的冯氏集团从今年的8月1号开始就改名“冯氏集团”,其实在1943年李家就退出了,利丰就是冯氏的了。《第一财经》采访了他们,他们说是不是家族味道更重了?影响力已经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做?有人说《香港利丰更名冯氏集团,百年老字号归零再出发》。归零了,零是新基础上的零,为什么这样讲?前一段时间有一本书叫做《百年利丰》,冯国经最近讲了一句话:最近几年新产业的发展是对过去供应链的颠覆。请问,利丰行100年前是贸易公司,现在是什么公司?我个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场商”,他们是做局的,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要素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整合,哪怕它的手上没有一个传统的要素,它也能把这个产业链带起来。据我了解,去年他们就是200多个亿的美金额度。怎么做的?因此利丰行的改名有人认为是家族化了,不是的,意味着利丰行在华人领域当中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的起点,因此我个人建议,我们要注重各个环节,更要注重产业链,小有小的做法,大有大的做法。还有,要呼吁我们一些专业性的设计公司、生产公司、物流公司,包括现在的供应链金融,现在已经有了,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有供应链的金融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后,我们要有信心。看到我们的问题不能消极,要有信心。中国有三个力量可以引领时尚。正是中国的市场和消费者的力量在客观上增强了世界品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大家了解到,最近几年,包括巴黎以及其它地区,很多国外品牌的秀都有中国元素,包括化妆品也是中国石榴红。为什么?他们是拍中国人的马屁,严格意义上讲他们还没有达到完全认同你,因为市场在你这边,他们必须来迎合你的需求,这就是中国市场的力量。那么多的品牌进入,我们在为那么多的品牌加工,希望我们的设计师、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一起努力,在世界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要力争强化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家知道,普拉达以前钱不多的,就是靠中国人买普拉达,不仅仅是买他们的包,还买他们的股票,他们去年在香港上市了,为什么在香港上市?东亚有钱、中国人有钱,所以我们要对市场的力量充满信心。还有中国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格局当中发挥作用,我们在IMF当中的份额也要增加了,所以中国经济的稳定对于世界经济是关键的,反过来中国经济一凉,世界经济也就凉了。
最后是文化力量,余秋雨也是我的老乡,他最近写了一本书,叫做《何为文化》,他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来创建集体人格”,余秋雨讲到这句话的时候还引用了许许多多经济学家讲的话,“经济的背后就是文化”,莫言获奖了,李长春同志写了一段话,“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因此,我们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需要达到的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这些和西方国家的发展是不一样的,在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包括服装在内,我们参加博览会、我们企业搞发布、我们的时尚正在被世界认同,中国也将引领产业的市场。不是我说的,再来看看法国人的一句话,“未来的10年将是中国在全球确立地位的10年,中国不应该抄袭美国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他们的经验,展现自己独特的模式。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与众不同,中国将为世界提供自己的模式”。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和引领时尚,也将保持我们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这就是我要与大家交流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