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国外发展证明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服装产业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提升而发展起来。这几年,中国纺织服装的产业转型升级一定意义上也是随着产业集群地的转型升级而推进的。正是这些产业集群,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形成以及区域性品牌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是关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与产业集群地之间关系的一个大的判断。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载体。这已经被国外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证明了。在欧洲,意大利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呈现集群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在意大利,有些地区是以生产纺织面料为主,有些地区是以生产服装为主,有些是以生产鞋类为主,每一个“大区”都有自己的产业基础,集中度很高,有科学、合理的分工,特别是行业协会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亚洲,纺织服装仍然是韩国和日本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比如韩国的大邱,就是很典型的面料产业集群,而且那里集中了很多国家级的研究院所。英国虽然是以服装服务和创意为特色,但服装服务和创意行业也具有很强区域集聚性。
中国产业集群的战略转移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出现了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是比较均衡的,在东北,在西部都有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其中上海、青岛、天津也有很多集群。在走向市场经济后,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国际贸易的“近水楼台”,而形成了主要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在沿海地区的局面。近十来年出现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现象,是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和其他比较优势的原因。特别是2008年以后,中西部的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扩大和提升,更多地承担着加工和制造的分工。随着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我国的产业集群布局更加合理了,分工也更加清晰、专业了,便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说,现在的产业集群模式已经改变了以往扎堆的局限。
老牌产业集群地正在升级,不断有新的品牌、新的商业模式出现。以宁波为例,宁波服装业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新的品牌不断诞生。之前一提到宁波,就会想到杉杉、雅戈尔这些比较经典的品牌,但是现在太平鸟、GXG等以快时尚和电子商务为特色的新生力量正快速崛起,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表现。
这种升级还表现在它们将制造部分纷纷转移到中西部,而把研发和销售继续留在沿海地区,产业更轻质化了。
然而,对于纺织服装的产业转移,则是既有自觉的因素,也有被迫的原因。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土地空间有限等客观事实使得东部沿海产业集群地无法尽情地扩张,要想发展,只能向中西部进军。
服装节、交易会该改改了
产业集群地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服装节和交易会等活动。对此,笔者认为,中国服装节或交易会要进行一场大革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的这些活动都以政府主动型偏多,即便是一些以市场为主导的交易会或服装节,其专业化和服务性的程度也不是很高。比如说,现在的很多产业集群举办的服装节或交易会基本上都是一年一次,这和国际很不接轨,在西方发达国家同一展会一年举办两次非常正常,除非是相当专业和相当高端的交易会或服装节。还有,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其主展公司本身的专业性就不高,所以层次必然很难上去。而伴随着全球配置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越来越紧密,我们的服装节和交易会也没能做到同步国际。可以说,现在很多产业集群地举办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要进行一场改革。
具体怎样改?第一,要从政府主导型走向市场主导型。第二,各地的服装节和交易会不要搞大而全、小而全,要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第三,这一平台应该从为产品交易服务向为产业配置服务转变。比如说,以前一提产业链就是从棉花开始讲到市场为止,但关于物流该怎么做?金融怎么做?电子商务怎么做?现在应该被放在显著的位置,被重点关注,产业链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
现在各地的服装节和交易会,对于各产业集群地来说,放弃是很可惜,但是又很难找到提升的有效办法。
很多地方服装节组委会,每年似乎就是为准备服装节和交易会而存在的,这一届服装节刚结束,不到一两个月,又要忙着筹备第二年的服装节。企业为了“面子”,这个服装节邀请了要去,那个再邀请还要去,奔波于各个服装节和交易会,显得焦头烂额。以至于现在有些企业不再愿意为别人“贴金”,不再去参加国内的各种服装节和交易会,而转向海外展会。虽然过去很多企业是靠着各地的展会发展和成长起来的,但现在企业长大了,这个平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了。
所以,不能把服装节或交易会变成“鸡肋”,让人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但不可忽略的是,中国还是一个大市场,故展会的转型和升级虽然有难度,但还是有可行性的。
案例:总能走在前头的温州
说到温州,总能让人将其和“敢为天下先”这句话联系起来。1980年,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这里颁发;1983年,这里创建了被称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的永嘉桥头纽扣市场;1984年,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
而温州还有一个身份——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作为中国众多产业集群地中的一个,温州同样能做到时时走在别人的前面。1998年,中国服装协会在温州召开全国服装行业工作会议,700多人参加,这次大会奠定了温州服装在全国的地位,也有了“中国男装看温州”的说法。而近几年来,温州童装又开始崛起,巴拉巴拉、红黄蓝、三点水等一批温州品牌正处在中国童装行业排头兵的位置。
据温州服装商会统计,当地157家规上服装企业2011年产值共269亿元,同比增长25.6%。
公共服务平台的缺少一直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的一个顽疾。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一般由中小企业组成,中小企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规模不大,自我服务能力不强,非常需要能提供产品开发、设计研发、质量检测、市场开拓、电子贸易、物流等这些专业服务的公共平台。温州市服装商会与温州腾旭服饰有限公司很有战略地联合创建了温州服装发展大厦,多媒体信息接口、经贸、海关、商检、银行、担保公司、税务、工商、物流、便捷旅馆、信息平台等等一应俱全。2009年8月18日,温州服装发展大厦试营业。这是集“温州中小服装企业提升发展服务平台”和“温州中小服装出口服务平台”于一身的温州服装发展平台。
特别是,在2010年10月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启动期间,国家科技部和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共同商定,创建“中国•意大利纺织服装研发中心”,而这个中心就设在温州服装发展大厦。
温州的先人一步,还体现在它的学习能力和再创新上。这几年,服装电子商务方兴未艾,温州的服装企业自然不会落下这场电子商务的黄金发展期。
2011年12月,温州30多家服企60多人到杭州等地考察当地企业的成功电商经验,在受到了不小的触动之后,他们就开始谋划,决定在协会的牵头下成立一个电商联盟。
这个联盟自今年初刚一成立就动作频频。不久前,温州服装电商联盟组织50家企业参加了电商平台“京东商城”鞋帽类招商说明会,由企业与电商进行业务对接。在利用电商平台的营销力度上,温州服装企业开始尝试联合推广的方式。5月份,电商联盟内的企业欧曼服饰牵头迪亚服饰等代工企业,在淘宝平台“聚划算”发起了一次品牌团购活动,取得了20分钟销售26000件服装的最好记录。除此之外,电商联盟还联合生活秀、杰尼轩诗、三点水等多家企业第一次以“温州服装电商联盟”名义在淘宝网联合营销推广,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增加活动营销力。现在,这个电商联盟的成员企业已经由最开始的100余家发展到了近200家。
温州之所以能走在别人的前面,大概还和温州服装商会与众不同的远瞻有很大关系。早在今年年初的商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就已经出现“2012年美国大选之前会炒作中国议题,给中国制造麻烦,对中国贸易出口会产生一定影响;中东局势对世界将产生深远影响;俄罗斯加入世贸,降低了中国出入口的关税,便于中国公民进入俄罗斯境内;巴西成为世界第五个经济体,2014世界杯、2016奥运会,都将推动巴西发展,这两个市场值得外贸企业关注”的这样商会对企业的绝对超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