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正在越来越多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或许标志着这个国家正在转向更加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这种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但即便中国正在逐步摆脱以储蓄,投资,建筑和出口为支柱的旧有发展模式,仍需认识到改变的同时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经济成长也可能令人失望。
中国经济第三季同比增长7.4%,幅度略低於第二季的7.6%,为连续第七个季度增速放慢.然而,那些背後的数据却让人看到了乐观的理由,尤其是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长14.2%,较前月的增幅足足高出一个百分点。
今年1-9月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度为55%,超过了投资,後者贡献为50.5%(净出口的贡献则为负5.5%)。
这消息令人鼓舞: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对中国的成长模式感到忧心,因为这种模式对内依赖资本投资,对外离不开人为压低的人民币汇率和出口.虽然这有助於保证中国经济取得惊人的增长,但亦令储蓄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也刺激了债务的膨胀,令中国经济从根本上难以避免资产和投资泡沫。
很多人拿中国和日本做比较。後者依靠举债和投资刺激取得了一段时期的经济成长,最後却陷入通缩和资本持续配置不当的泥潭。
鉴於世界上其他经济体消化中国出口商品的意愿和能力越来越弱,且有真正迹象表明,靠举债支持的项目越来越难以为继,譬如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因此如果出现经济重心向国内消费转移的迹象,这无疑是好消息。
然而,像很多初衷良好的变革一样,在过渡区间会有很多真正的问题和风险伴随而来。
首先,我们也许应该避免兴奋过头,尽管2012年消费将连续第二年在GDP中占到大部分,但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数据都有些不靠谱,而且消费包括政府和家庭两部分,後面这部分的增长持续性不强,消费额也不大。
其次,经济转型理念虽是大势所趋,但中国经济运行方式也更有可能发生完全不可捉摸的剧变。这些变化虽然是必需的,有可能会平稳展开,但也有可能是突如其来,让人不知所措。
**难以预测**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Michael Pettis认为,多数有关中国的经济预测,都是建立在这种转型十分顺利且循序渐进这一基本假设之上,希望基於此进行模型的预测。不过,如果某些因素是不可持续的--正如中国表现出来的那样,那麽这种方法就不会奏效,虽然概率不大,但得出结果的差异却很大。
"如果发展模式处於转型的边缘--通常因为现行模式无法持续且必须掉头,那麽这类分析就根本没有价值,"Pettis本月在给客户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时中国还没有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
作为对比,我们可用看看美国2000年代中期利率、房价、建筑业就业和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循序渐进,而是突发性地发生了变化.而一旦这些关系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家用来预测未来的其他各类关系也全都没有用了。
因此,中国经济出现向国内消费驱动模式转变的迹象,至少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更多.鉴於金融市场不喜欢不确定性,而且也很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会要求中国的金融资产给予大幅折让,这样才愿意购买。
这使得对中国消费的诸多商品进行预测变得更加困难,至少是短期如此.从中长期来看,趋势会较为明朗:纯粹以出口为导向的投资会逐渐萎缩,但在此之前资本投入仍会增长,这会使国外与中国进行竞争的产业更加难以应对。
可用肯定的是,从长期来看,中国逐渐脱离"不惜一切代价搞出口"的发展模式将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是大势所趋。
未来五年或10年时间,指望美国仍像以往一样大量吸纳中国制造商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欧洲就更不必说了。美国和欧洲也都各自有转型问题需要解决.
正如仍在转型之中的美国一样,中国的经济转型之路将充满挑战,但也会十分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