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储之后连续下行,抛储之后升势不改——虽然这种情况并非主流,但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运行的人对这种尴尬却不应陌生。以9月20日有关方面实施的今年第二批白糖收储为例,当天均价6218.61元/吨,超出当日期货主力合约最高价约800元。但市场并没有给这次收储面子,白糖期货1301合约很快创出5113元/吨的年内新低。又如2010年下半年,尽管国储棉连续抛售,但国内疯狂的棉市未能得到有效抑制。相反,棉花储备不断抛售反而激起了人们对市场资源减少的预期,郑棉期价从11月底的2.5万元一路上升至次年2月的33720元历史高点,涨幅高达34.88%。
何为储备?是指国家直接掌握动用的、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物资储备。如粮食、燃料、钢铁等储备。收储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和维持适度规模的储备,以保障国家安全;二是市场调控,避免价格大幅波动,以控制通货膨胀、保护公共利益。
初衷良好,然而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宝城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表示,对于收储时机的把握不当,往往加剧市场资源紧缺。有不少棉花企业就抱怨说,收储后国内棉价被动抬高,而配额的限制又让企业难以用上便宜的外棉,多数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纺织企业无奈之下只好选择进口价格低得多的纱线类产品。但这样一来,又导致国内纺纱企业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棉花市场的连环结,直至今日也未能解开。
如果说以上只是储备收放时机的把握问题,那么在管理体制上出现的情况则显然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了。远的如2005年国储铜事件,近者如市场曾热议的“转圈粮”,都是我们有必要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