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21天的第112届广交会日前落下帷幕。最终统计显示,本届大会遭遇了到会采购商人数及成交额双双大幅下滑的严峻局面。作为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这种下滑无疑意味着未来中国外贸这驾“马车”很可能继续“失速”。但积聚了2.4万家中国外贸企业的大会同样也展现了品牌企业活力更足、刚性需求出口依然强劲、新兴市场相对平稳等积极信号。
据悉,主办方开幕前曾预计到会客商人数与上届相比基本稳定,而出口成交会有所下滑。但从最终结果看,本届广交会出现了意料之外的“双下滑”局面,显示未来外贸环境更趋严峻。
一是到会采购商人数明显下滑。据统计,截至11月3日,本届广交会境外采购商与会188145人,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与会人数比第111届同期减少10.26%,比第110届同期减少10.05%。这是2011年以来连续4届广交会首次出现下滑局面。
二是成交额下滑明显,且短单、小单比例进一步上升。截至11月3日,第112届广交会出口成交326.8亿美元,比上届下降9.3%;而且中短单增多,从目前订单情况看,6个月以内的中、短订单占比达86.6%,增加了0.3个百分点。从地区看,欧美日等传统市场降幅明显,新兴市场降幅较小。
此外,和出口相比,部分进口领域需求旺盛。从本届广交会进口展参展企业情况看,不仅参展者数量和质量有所提高,共有44个国家的552家企业参展,比上届增长6.2%;其进军中国市场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显示未来我国居民消费类和装备制造业类进口需求仍将持续旺盛。
展望未来走势,有关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市场“遇冷”表明我国外贸高增长态势已不可持续,未来三至五年内,我国外贸年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个位数增长将成为常态。
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除全球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外,还有我国外贸产业成本持续上涨和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广交会参会企业普遍表示,企业成本几乎全面上涨。如每年员工工资涨幅一般为20%-30%,有的甚至高达50%。
当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纷纷对我国实施各类贸易保护措施,仅本届广交会上就有光伏、陶瓷、五金、风电等行业受到波及,未来数年前景都较为暗淡。对此,有关专家认为,低速增长并不可怕,而对形势进行冷静判断、确定我国外贸发展新定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