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新年度国家收储政策保驾护航,郑棉期货自11月以来整体走势平稳。尽管当前国内用棉需求依旧匮乏,库存高企现状也难有改善可能,但借助于收储利多因素支撑,现货资源偏紧令棉价下行动能有限。考虑到郑棉近远合约存在供需属性差异,未来近强远弱特征有望进一步凸显。
收储范围扩大 现货资源趋紧
虽然步入新年度收储季,但眼下国内新棉现货价和期货价却始终低于国家收储价。面对较为丰厚的价差利润,即使除去运费和手续费,现货加工企业依然有利可图。在利益驱动下,截至12月3日,中储棉已累计收储2012至2013年度新棉量达353.02万吨。收储成交量维持高位水平凸显企业交储积极性高涨,预计到12月底收购新棉量将突破450万吨。与往年不同,此次收储不仅收购量依然庞大,而且收储标准还有所降低。由于今年山东、河北等植棉区相继遭受灾害侵袭导致棉花质量普遍较差,为了保护棉农利益,中储棉决议降低收储质量标准放宽至5级棉。政策一出不但往年不受国储欢迎的低端棉料将纳入保护范畴,而且以往收储造成的“高端棉紧缺,低端棉充裕”的两极分化格局也有望演变成“高端低端都紧缺”的现状。现货资源趋紧预期令近月郑棉1301合约备受多方“宠爱”,而处在收储期(新年度收储在2013年3月31日结束)之外的1305合约则将面临市场“轻视”。
高库存低需求 远期棉价甚感疲惫
尽管收储政策能给棉市暂时起到缓解“病痛”作用,但要恢复“健康”唯有依靠自身供需面好转。当前全球棉花供应过剩而需求不佳引发的库存高企现象短期内依然无法改变。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最新供需报告显示,今明两年全球棉市供需形势仍旧严峻。截至年底棉花期末库存料将增加25.1万吨,达到1747.6万吨,库存消费比由74.0%上升至75.5%。其中中国期末库存将达到创纪录的808万吨,库存消费比飙升至104.39%。
面对持续高企的库存压力以及高度悬差的内外棉价,国内纺织企业正承受着刀山火海般煎熬。下游需求不畅加之国际竞争力弱化导致今年纺织服装出口陷入萎靡状态。据海关总署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累计为2099.1亿美元,同比仅增长2%,增速同比放缓20.7%。其中,纺织品出口额累计为791.2亿美元,同比微增1%,增幅骤降24%;服装出口额累计为1307.9亿美元,同比略增2.6%,增幅大幅放缓18.8%。
处在高库存和低需求环境下,可以预见一旦收储政策过后,国内棉市将告别“好日子”重回“苦日子”。而回顾这近十年收储历程来看,如果收储之后全球经济未能触底回升,那么疲弱的终端需求将势必压垮棉价。面对远期棉价偏空预期,基于收储政策护“短”不护“长”的特点,买郑棉1301合约抛1305合约不但可以护佑投资者资金免受损失,而且还能获得安全的套利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