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侨报》报道,近日又出现了一位中国扫货达人。张女士在美国生完孩子,正赶上美国的购物打折季开始了,于是她决定暂不回国,留下来购物。张女士购买的东西从家庭日用品到孩子的衣物,从品牌时装到馈赠礼品一应俱全。从孩子的日用品来说,就眼花缭乱:热奶器、拔奶罐、储奶器等喂养用品;孩子的清洁用品,棉花(19220,-20.00,-0.10%)、棉签、棉球等;再有就是1岁以后的奶粉40罐,各种阶段的尿不湿10大箱;婴儿衣服从6个月的开始一直买到5岁……最后订了集装箱搬回家。
随着圣诞节的临近,中国人到海外扫货狂潮眼看就来了。
海外扫货为哪般
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大型商场,营业员不仅要会说普通话,甚至连粤语也成了一门必修课。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在欧洲的累计消费达到500亿美元,在海外的消费达到107亿美元,居世界第一。有报告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第二大国,今年有望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一。
如此惊人的购买力使得外国人瞠目结舌,因此许多商家要求店员会说上几句简单的汉语,每个柜台至少有一个会讲中文的销售人员。为了欢迎中国消费者,这里所有柜台都可以使用中国银联卡刷卡消费,消费已进入“零障碍”。中国横扫世界商场,成为暗淡的全球经济背景中难得的亮点。
“每次回国我都会带几箱子东西。原本国外的奢侈品就比国内便宜,如果遇上打折能便宜一半,还不抢啊!”一个国外留学人员对记者说。
夏季和圣诞节时,国外大品牌的打折力度较大,一些在国内很少打折的品牌也会打5到6折,再加上产品上市快、品种多、产品质量好、服务有保障,国内的消费者为追求性价比的最大化,疯狂的扫货其实也无可厚非。
曾经一度被认为高不可及的奢侈品,现如今已逐渐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表面上看来收入的增加引发了“海外扫货”的浪潮,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消费观念的转变。
收入一般的群体也加入了高消费的行列,当问及身边的朋友为什么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个包时,她回答:“你OUT了,现在谁还买不起个名牌包包,挣钱不就是为了花吗?”
江苏科技大学的黄颖老师告诉记者:“这源于良好的收入预期,也包括对工作稳定的信心与对于社会保障的信心。国人的消费观念正在向西方靠拢,传统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打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喜忧参半
中国人有钱地球人都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的口袋鼓了起来,自然提高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产品的质量、安全更为重视,这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少人出现了扭曲的消费观,消费不应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许多刚上班的毕业生用攒了几个月的钱去买一个上万元的包,认为这体现了自己的品味,实际上只是给自己买了一个又一个的“包袱”。
此外,中国的购买力大量流失,每年有近一半的奢侈品消费是在国外市场。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拉动内需,老百姓手里的钱需要到国内市场上去消费,从而使整个社会财富循环起来。
一方面是海外消费的狂热,而另一方面我国又急需拉动内需,如何才能将奢侈品消费需求留在国内,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