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简称美联储)最新公布的政策决定是表明它希望未来几年的政策实行起来更加游刃有余,还是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美联储周三承诺称,将至少在下面三种情况下把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失业率仍高于6.5%;未来一到两年的预期通胀率高出2%的长期目标不超过0.5个百分点;更长期的通胀预期继续处于良好控制之下。
在经济普遍陷入困境的西方国家中,虽然美国是经济复苏势头最强劲的国家之一,也不能否认失业率的高踞不下的确令人感到头疼。
然而美联储此次的政策决定肯定也存在一定的放弃政策灵活性的危险。不管怎样,这种灵活性一直可以说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手中的一张王牌。
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美联储固执地不愿像其他央行那样设定明确的通胀目标,其盲目反对新生事物的做法被称做是央行界的“卢德主义”(Luddism),并因此受到指责,成为一些人的笑料。上世纪九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央行开始将货币政策重心单独放在消费者价格上,新西兰就是第一个尝试这种方式的国家。
在一段时间里,这些央行似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举例来说,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注意到,该行政策职责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的时期恰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除此以外,高通货膨胀这个困扰英国经济数十年的老问题似乎也得到化解。
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成功案例。美联储何时才能接受这一新做法?
事实上,美联储从未屈服。自1977年国会修订《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以来,美联储就一直坚持界定相对模糊的“两大职责”,符合长期趋势的增长以及物价稳定就是美联储的两大目标。
当然,结果证明这一更为模糊、松散的安排是完全正确的。设立明确通胀目标看上去不错,但这仅仅是因为出于各种原因央行官员在一段时间内倾向于这样做。当形势变得严峻时,新派央行官员与其他人一样处于焦头烂额之中,而且,被束缚在单一职责的狭窄框架中,他们的政策操作空间更有限。
设立明确通胀目标并没有阻止英国陷入二次衰退。至于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来看看西太平洋银行(Westpac)的Russell Jones是怎么说的吧:
死盯着狭隘的通胀目标,臆想威胁物价稳定的可怕风险,不顾一切地阻拦威胁其独立性的真实或假想的因素,在前任央行行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的领导下,欧洲央行先后在2008年8月和2011年7月收紧政策,犯下了两次愚蠢的货币政策错误。尽管之后上任的德拉吉(Mario Draghi)承诺尽一切努力拯救欧元,并鼓励大力放松政策,欧洲央行仍未将其债券购买计划OMT付诸实施,而且依旧在躲避“完全的”定量宽松政策。
这样做的结果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紧缩政策破坏了经济增长、削弱了金融业,财政目标也没有达到。接着是更多的紧缩措施,进一步打击经济增长和金融业,如此循环往复。
现在美联储却选择了以前所未有的严格方式来重新定义其职责。若央行的确有能力大大降低失业率,那么美国才能有理由感谢美联储官员。
但如果说过去的五年让我们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政策的僵化也可能引火上身,甭管它曾经看上去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