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市场需求悄然变革——纺服业:大企业转移形成新区域集聚效应

发表时间:2013年01月10日    作者:焦艳玲

  回眸2012年的中国服装行业,如果要用一个字来盘点这一年的表现,那么一个“转”字最为贴切不过了。2012年,中国服装行业在转型、转移、转变……服装产业、企业在转移中求生存,在转移中求转型,在转移中求提升,在转移中求发展。

  近年来,受国际经济下滑的影响,我国服装产业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伴随着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态环境约束,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我国服装产业正根据新的市场需求悄然进行着变革,形成着新的转变格局。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水平,逐步形成“东部优化发展、中部加快发展、西部特色发展”的格局。“2012年,在我国服装产业主要集聚的东南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东南亚和国内中西部梯度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表示。

  中西部产能超东部沿海

  尽管东部沿海五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的产能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江西省、安徽省、河南省、辽宁省、陕西省、山西省等中西部地区各省(市)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增速均超过了东部沿海各省。即便是黑龙江省、新疆自治区、贵州省等原来的服装行业欠发达省(自治区)也有突出表现。

  区域产能的转变反映了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地方政府、企业都在适应着这种转变。转出地政府调整产业结构,把优势明显的设计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作为新的发力点;承接地政府充分发挥土地、人力、政策等地方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从沿海各省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与以往相比较,不管是转出地还是承接地的政府和企业都更趋于理性。一些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多有意义的借鉴。

  产业转移四大主体模式

  产业转移的4种模式是当前产业转移的主体。

  省内转移

  从中国服装协会了解到,由于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服装产业转移自然而然地在省内发生。在一些东部省份,欠发达地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似乎更加合情合理,这种转移少了文化和地域差异,更容易被接受。

  案例: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省、浙江省、山东省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

  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得到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当前政策环境条件下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我国市场结构发生巨变,内需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西部巨大的市场需求吸引更多的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可以兼顾出口和内需。今后,中国将逐步形成沿海接单、内地加工、内外市场兼顾的新型服装产业运营模式。

  案例:高邦集团在四川兴建新工厂,以纯在成都成立分公司,雅戈尔集团在重庆兴建雅戈尔分厂和西南10省市仓储配送中心。

  向海外转移

  服装产能的转移不仅表现为国内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而且体现在国际间的转移。我国一部分服装企业把生产基地转到东南亚地区,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资建厂的中国服装企业已近千家,转移到孟加拉国的也有百余家。这些企业通过加快国际化布局和跨国资源配置来规避贸易壁垒和降低生产成本。

  案例:红豆集团在柬埔寨控股兴建了西哈努克工业园,即发集团在越南建设工厂。

  “逆向”转移

  传统的产业转移方向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而产业转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出现所谓“逆向转移”,一些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甚至是发达国家转移。国内承接这种转移比较集中的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厦门,这些大型城市流行资讯发达、科研力量雄厚,拥有完善的金融、物流、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城市规划逐渐呈现出总部经济特征。

  案例:上海集聚了上海纺织控股、美特斯邦威等知名企业以及东华大学、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等专业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创业园区推动服装时尚产业发展,并向科技、营销等产业高端延伸。“杉杉”、“森马”、“七匹狼”、“波司登”、“劲霸”“伟志”、“梦舒雅”等众多知名品牌,都将营销、研发、物流中心迁移到上海。

  产业转移新动向

  订单转移成主体

  与过去沿海知名大企业到内地开设分公司或直接建厂不同的是,现在订单转移成为国内产业转移主体,一些品牌企业和外贸型为主的大企业更乐于把订单转移出来,就是在中西部地区找到合作伙伴,以参股或建立长期稳定客户关系的合作方式,把自己的订单放到这些地方的企业做加工。中西部地区服装产业产值的增幅多半来自这种订单转移。

  案例:陕西榆林地区是重要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每年榆林地区为雅鹿集团加工服装达十几万件;陕西金翼服装有限公司与山东如意集团合作年产西服20多万件。这样的案例在其他省份还很多。

  在转移中寻找新定位

  一些产业转移承接地区在转移中实现了产品升级、产业升级。这种转移不仅仅是资源、要素的简单流动,而是通过转移寻找新市场、新产品、新定位和新的竞争优势,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

  案例:在采访安徽省安庆、阜阳等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地区时强烈感受到,这些地区在转移中找到了新市场、新定位。正如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灵芝所说:“我们的目的和定位是构建从纤维到面料再到服装设计、制造等各环节协同创新的科技服务体系,形成高档面料开发生产的国际化聚集区。”

  企业高管返乡创业

  企业高管因为熟悉了大企业的运作模式,加上返乡创业前多半与原来的企业谈好合作,他们往往带着订单返乡创业。由于得到原来企业和家乡政府的双重支持,其创业成功率较高,也带动了当地服装产业的发展。

  案例:目前返乡创业的产业转移在安徽省和江西省的案例较多。

  产业园区带动作用显著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服装产业已形成了一批有规模、资本雄厚的超大企业集团,其在进行资本投资时往往还会选择熟悉的行业,加上地方优惠政策和一些商业地产项目的介入,中西部在服装产业园区建设上已遍地开花,产业园区的最大优势就是完善产业链条。

  案例:江西省共青城开发区是唯一一个以羽绒服装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基地,也是江西服装品牌最为集中的区域。共青城陆续引进了拼牌服装、唐人服饰、易特路服装、戛纳服饰等服装项目,开发区内的鸭鸭股份公司、回圆服饰有限公司、深傲服装有限公司均为江西省服装行业十强、全国服装百强企业。

  大企业转移形成新的区域集聚效应

  一些加工型的大企业为了缓解土地成本和用工压力,在中西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召唤下,把加工工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由于其特有的生产能力和品牌效应,动辄几亿元的投资使得相关配套资源都向其集聚,从而使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形成新的集群效应。

  案例:中国中部(宿州)纺织服装产业城项目是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从东部向中部转移的示范基地和试点项目,项目占地15平方公里,总计划投资126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436亿元,利税44亿元,新增就业20万人。七匹狼服饰、宝德服饰等大企业项目今年正在该产业城开工建设。

  日前,浙江宁波培罗成集团有限公司再次投入1.5亿元资金启动九江英皇制衣有限公司在江西省彭泽县二期西服生产线工程,该工程已进入主体厂房建设阶段。其一期年产300万件衬衫的生产线已经建成投产。

  产业转移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复制

  新时期的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中西部地区已不是简单的承接东部淘汰下的落后产能,而是有规划、目的的,起点都比较高。其吸取了东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并鼓励本土没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主动并入知名企业的产业链,共同规范发展。

  案例:四川省彭州市以打造产城一体化新样本、保姆式服务等创新模式,打造产业发展、市场活跃、物流快捷、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家纺产业功能区——彭州工业开发区,各企业在园区管理模式下进行有效的集聚集群,实现了资源整合。彭州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万朝凯向《服装时报》记者介绍:“开发区建立了‘企业保姆’制度,针对未开工企业不仅代办开工前的全部手续,还与有关部门一起建设“绿色通道”,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在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

  东部地区开始防止产业空心化

  近几年的产业转移可以说是纯粹的市场行为,一直是市场之手在调解产业的布局。过去,产业转出地政府和承接地政府表示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东部沿海地方政府一般是不太过问,而中西部地方政府是积极呼吁、主动出击。现在,一些东部地区地方政府也开始关注产业转移,为了防止产业转移带来的空心化,东部地区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协助企业转型升级,把企业的核心部分留在本地,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目前,东部地区一些政府针对产业转移的新政策也在酝酿中,希望以此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不利影响。

  产业转移出现断层

  向海外转移遭遇“水土不服”

  一是向海外转移的企业面临政局不稳定、社会治安状况不佳、工人罢工带来的问题。二是当地币值、汇率不稳定带来金融风险。三是缺少熟练的产业工人、完善的产业链条,员工素质与中国工人的素质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机构效率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经常出现停水、断电现象,企业生产需求难以满足。四是上游原材料不稳定,与国内相比,东南亚地区的面料供给不容易满足服装企业生产的需求。

  案例:“现在广东工人工资普遍在3000元以上,而在孟加拉、柬埔寨,人工成本仅是广东的1/4。”在海外投资设厂的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佘文静说,该公司在孟加拉、柬埔寨的工厂受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运输延时等困扰。

  国内转移出现瓶颈

  一是“用工荒”、“技工荒”短期内不可能有大改善。企业用工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的缺乏,更表现在员工管理和生产效率不足。现在内地的工资水平很难吸引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工的熟练工人返乡就业,当地招募的工人技术水平不高。西部服装行业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使部分企业陷入“有订单、无技工”的窘境。

  二是部分地方缺少清晰的产业规划,产业转移项目不能落在实处。一些地方政府招商心情迫切,盲目制定招商政策,往往贪大,有大企业情结,总想招到大企业,而忽视了一个产业的整体和长远发展。而一些企业并没有做好规划,而是临时起意,受当地优惠政策的诱惑,搞圈地运动,往往会形成半截子工程,浪费资源。

  三是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中西部地区由于产业发展较晚,在产业配套资源建设上还比较弱,特别是行业的区域整体规划还有待规范。

  案例:彭州工业开发区遇到的产业转移发展瓶颈就是配套资源、设施、管理体制不完善。首先是标准化厂房招商已明显不利于大型企业入驻。如果在今后的发展中,再单一依靠标准化厂房引进小微企业,不但会制约大型企业的发展,更会对本已紧张的土地资源造成巨大浪费。其次是项目用地滞后,产城融合空间不足。加之征地拆迁难度较大,影响了一批项目的开工开建,迟滞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影响了部分重点项目的开工开建。再次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一味将企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平移并非长久之计,而应在产业转移中升级发展,不断改善技术和营销方式,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稿件来源:服装时报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技术引领 综合服务——纺服业:在产业转移中寻找新定位[2012-11-23] 
·贯穿产业链上下游——针织业:主打科技环保 绿色无处不在[2012-11-08] 
·未来十年保持增势——针织业:“大企业化”日趋明显[2012-10-18] 
·潜力空间很巨大——纺服业:经济危机意味着新突破性增长[2012-09-28] 
·产业转移究竟怎么转?——纺服业:整合现有资源是关键[2012-09-26] 
·从高速走向高效——针织产业集群:适保速度并加速转型[2012-09-10] 


相关资讯  
·加快形成新的集聚效应 魏桥、雅戈尔等纺织龙头何以纷纷入滇?[2023-07-12] 
·待遇更好、发展空间更大,跟随广州服装产业一同转移——制衣工们的新选择[2023-02-26] 
·欧洲制造业大转移,中国能承接多少?[2022-10-14] 
·鞋服制造业大迁移:河南与越南的“PK”[2022-08-21] 
·产业转移大趋势:中国服装订单回流2000亿,或是一场短暂的繁荣[2022-02-09] 
·我国纺织产业链结构性短板及部分环节外迁的原因与政策建议[2021-02-23] 
相关出处  
·朱北娜:差别化和功能化、环保性纤维的广泛应用是保持棉纺业发展的关键[2012-12-28] 
·陈大鹏:通过内生动力的挖掘来构建新的优势是服装业面临的困难[2012-12-28] 
·端小平:功能和品牌做好的纺企更有可能获得消费者额外关注[2012-12-27] 
·优化集群发展环境——纺服业:寻找创新驱动与竞争优势[2012-12-27] 
·认识存误区 多因素成假象——服装业:高库存并不等同于“世界末日”[2012-12-21] 
·周少雄:科学整合的供应链是纺服业提升核心创造力的源泉[2012-12-13]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