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纺织出口遇寒流形势不乐观;这一年,缝机业再次拉响预警;这一年,尾货市场“硬伤”不断;这一年,童装质量问题频出,而同时竹纤维产业逆市攀升,“美丽经济”逐渐升温,产业转移承接模式逐渐成型,奢侈消费成为潮流等等出现在《第一调查》的时候,这些令人不安或欣慰的事件,是否改变了你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态度?为此,《服装时报》今日推出2012年《第一调查》给力热点调查。
“取暖自救”是正途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种种迹象再度表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承受经济全球化的压力。毫无疑问,2012年有一个主旋律就是——“取暖自救”。无论是针对内销市场还是外销市场,大家都以不同的形式“取暖自救”。
近两年,银行信贷压力逐步增大、劳动力成本迅速提高、对外出口压力不断加大、棉花等原料价格不断变化等一系列不利因素,致使很多纺织服装企业都面临着资金运转不顺畅、订单连续低迷等不同程度的困难。相应的缝制机械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常规产品如平缝、包缝、绷缝等机器产销量大幅下滑。《第一调查》中显示,66.02%企业的出口订单下降,51.76%企业的长期客户订单转移至越南。与此前我们认识的企业有所不同,服装企业似乎不再把过多的问题归结于外部因素,他们也开始寻求自身的改变,24.58%的企业会加快推出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计划削减生产成本以提高利润的企业占20.28%,26.79%的企业将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资以进一步改良产品质量,4.91%的企业正在考虑将厂房迁往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选择开辟国内市场的占23.44%。
值得欣喜的是,企业开始转变了,摒弃了先从外部寻找原因的思维定势,开始逐渐学会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对出口订单减少的原因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尽力在国际消费市场不稳固的时期作出准确的决策和应对,如逆市攀升的天竹联盟是最好的例证,整合全产业链资源、联合终端、共拓市场,天竹纤维销量年均增长率21.7%,天竹吊牌使用量年均增长率35.6 %,联盟成员年均增长率18%,不仅为全行业尤其是生物质纤维产业提供了良好借鉴,而且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找到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盯住“线上线下”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对于众多企业来说,“线上消费”继续创造着市场焦点,作为影响市场的因素之一,权重在不断加强。《第一调查》显示,目前,虽然很多企业在实体领域的渠道掌控已经非常强了,但是对于新媒体的渠道覆盖尚在摸索阶段。数字媒体的局面日益复杂,消费者将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平台和设备。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中国服装企业纷纷选择了营建网络阵地,都希望借此争取更多的消费者,于是他们纷纷放下身段,虚心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实现真正的互动。《第一调查》显示,33.33%的中国受访者喜爱在高端购物网站上购买中高档服装。
随着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国内国际的电子商务企业处于越来越紧张的氛围和竞争态势中,尤其是针对节假日的消费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中国本土市场大唱主角,无论是国际品牌还是国内品牌,纷纷来捧场。又如近年来,在国内市场露出苗头的潮牌服饰对线上消费兴趣浓厚,依据成功的经验来看,潮牌服饰可以和其他品牌做强强联合似乎更容易出彩。
相形之下,在大刮“线上消费”风潮下,一些企业在实体店发力,就是为了将消费者拉回商店,绞尽脑汁地向人们展示实体购物体验的益处和乐趣。例如美国实体服装店铺用一流的体验服务,精心准备的系列产品,舒适自在的试衣间,甚至移动设备平台,吸引消费者留在店铺。但是,类似美国这种吸引消费者回实体店的方法究竟能在中国产生多大的爆发力,还得观望一阵。
阿里巴巴退市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很多消费者熟知阿里巴巴,是因其旗下知名的淘宝网、天猫商城以及支付宝业务,而更多企业与阿里巴巴的接触,则是因为其作为全国最大的B2B网站交易平台,一直领跑消费品行业第一的位置。阿里巴巴的B2B业务,曾为国内众多的中小服装企业提供批发、交易、合作的电子交易平台,也曾因在香港上市、融资17亿美元而发展了现在更知名的淘宝网和支付宝,随着B2C的迅猛发展,很多B2B业务一度陷入低谷,而阿里巴巴今天的退市行为,又一次让B2B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就像著名财经评论员林耘所说:“上市是初级战术,而退市则是高级战术。刚拿到了6家银行的30亿美元贷款,这次‘关门打虎’也显示出马云不凡的战略,因为他在钱最不值钱的时候用最不值钱的钱来回购了值钱的股份,这场资本大战看起来很有意思。”
“孝心经济”升温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随着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工作繁忙的子女尽孝心的方式多是为老人添置服装,多付出关爱。“孝心消费”在中国人的情感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表示孝心,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有针对性地挖掘新市场成为一些企业关注的事情。
首先,开发这一产业要重视其对象的特殊性。老年群体不同于年轻群体,他们对产品及产业的需求都是比较特殊的。老年人作为一个年龄段的群体,有一些共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但老年市场绝不是一个同质化的市场,甚至可以说,老年人远比其他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复杂得多。由于老年人口之间存在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各方面的差别,他们其实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异质群体。
其次,中老年的爱美需求并不输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关键在于要关注他们心态的变化,抓住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所需”和“所想”。
职位“充足”与人才“短缺”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接受《服装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纺织全行业现有职工2000多万人,规模以上企业职工1160多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9.8%。然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离行业由“大”变“强”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按照2012年发布的《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纺织工业将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要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要达到26%。
一边是“充足”,一边是“短缺”,这一现象恰恰反映出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这成为服装企业和服装人才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服装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也大大提高。
更为显著的一个现象是,《第一调查》第一纺织网等的相关调查中显示,生产类职位、设计类职位也在服装企业的急聘范围中,从英才网提供的一些数据就能佐证,如内衣设计师需求增长399.7%、童装设计师需求增长48.5%等等,创新和创意人才备受推崇。
正当企业忙着招聘之时,员工也忙着跳槽,在《第一调查》中发现,工龄在3年以内的有65%的人迷恋跳槽,3年到5年的有20%的人会选择跳槽,5年到10年工龄的有10%的跳槽率,10年以上的仅有5%的人会考虑跳槽。但是跳槽又有那么容易吗?跳槽时不能不考虑经济和环境因素,与其“骑驴找马”,左右摇摆,不如安下心来,术业有专攻,相信比重新适应一个企业更为稳妥。
个性化消费成趋势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消费步入个性化时代,不仅仅是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随着大众文化的支离破碎,众多广而杂的平行文化取而代之。个性、甚至小众化品牌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因为消费者渴望独一无二的欲望会越来越强。在这些消费者里有社会精英们、时尚圈的品牌女性、刚毕业的上班族、将成为未来消费主力的90后等等,他们不再是经典文化的追随者,而成为亚文化的部落人。
个性化消费的现象并不少见,如定制服装顾客群趋于年轻化,潮流品牌不断涌现,明星加盟或创立品牌等等。个性化消费已经不再是最初温饱满足后的有钱有闲阶层的专属消费。“游戏才是人类的归宿”,这句话虽显夸张却反映出人类整体消费趋势在向着休闲和娱乐看齐了,个性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显示出类似于游戏效果的荒诞与不真实感。
质量与价格的赛跑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质量和价格对消费者来说,一向都很重要。《第一调查》显示,儿童服装的质量、孩子是否喜欢、价格是否合理,是导致家长购买的主导因素。童装安全问题近来时有曝光,有关儿童健康安全的话题也层出不穷,2012年6月15日,《第一调查》刊发了北京市消协对童装进行比较试验的情况,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在涉及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陕西等7个省市的47家企业生产或经销的63种儿童、婴幼儿服装中,有33.3%的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让童装的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没过多久,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童装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常春藤、红蜻蜓、可乐谷、小熊B琪、傲派莱被检出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质量的话题再次贯穿2012年,大家都在讨论如何让质量问题真正被重视起来,服装质量、诚信问题直接折射企业社会责任,关乎企业生存底线。童装质量的监管不能满足于在每年“六·一”等节日“昙花一现”,儿童天天在消费,偶尔抽检一下,必然有“漏网之鱼”。强化对问责追究制落实程度的监督,对于该问责而没有问责、问责力度不够等情形严格监控,让儿童远离伤害并且健康成长是天大的事。
再看看那些想在尾货市场淘到质优价廉服装的消费者,更是为质量与价格在纠结,当提到服装尾货在其心中的地位时,消费者依旧是“有点心痛”。《第一调查》显示,买过尾货服装的近四成受访者表示无法辨别品牌真伪。尾货市场成为“三无服装”、山寨服装的乐土,而在《尾货市场经营管理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中明文规定,尾货应该是“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库存积压产品”,如果尾货市场依旧存在太多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让很多消费者弃之如履。
面子经济成奢侈品与山寨推手
给力热度指数:★★★☆
上榜理由:每个人的消费账单、每个家庭的年度账单等等,我们不可能一一汇集,所有的这些可能只是最普通的现实,但却可以如温度计里的水银一样,观察到这一年里的起伏变化。奢侈品牌在中国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递增,奢侈品牌风靡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年轻人对奢侈品的迷恋甚至到了“就算暂时消费不起、却从不停止追求”的程度。
《第一调查》显示,近三成消费者表示穿戴奢侈品有面子,两成消费者表示可以拿来炫耀,这里不仅包括要面子、炫耀、攀比等因素,甚至连一些奢侈品的包装袋也广受追捧,国内不少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开始销售,55.87%的受访者认为拥有奢侈品购物袋是追求时尚的表现。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选择了山寨奢侈品,问及消费者到底怎样看待山寨服装时,43%的消费者表示只要搭配得当,就看不出是山寨;而持有“只要穿上好看、管他山寨不山寨”和“从来不穿山寨”服装两种观点的消费者都占到了22%;另有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多人都在穿山寨服装,不丢人;也有6%的受访者表示山寨产品太多了,山寨服装也是一种趋势。这更加暴露了年轻人经济实力与高消费之间的尴尬。由此看来,“面子经济”并不如想象那么美好,更多的还是一种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