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们随口叫出几个知名的领带品牌,恐怕都是登喜路、古琦欧这样的国际品牌,中国领带有哪些叫得响的名牌,还真是一时想不起来。
为什么占有全球60%产量的嵊州就出不了响当当的领带品牌?这无不与中国群集产业较为落后的生产模式有关。
事实上,做了20多年领带的嵊州,与具有200多年领带生产史的意大利小镇科墨来比较:家族企业、小工厂,科墨领带业的这些“形”与嵊州不无相似。但是,云集世界一流设计、技术,操控全球知名品牌,才是科墨真正的“魂”。
与嵊州在真丝等原材料上缺失话语权不同的是,科墨拥有完整的产业格局,至今仍是欧洲最大的丝绸中心,拥有上游原材料的绝对话语权,而领带产值大约只占到当地全部工业产值的五分之一。在这个人口不到9万的小城,就有800多家丝绸类生产型公司,业务涉及生产、印花、染色、设计和销售。
令人叹息的是,在这条从生产到设计再到销售的利益链条上,嵊州只是以最低廉的利润和最大量的生产规模来吸引世界的眼球,而提供设计、持有品牌的科墨领带却拿走了大部分利润。
同样是领带之都的日本、韩国,领带产业也是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自己操控着更具价值的后加工环节,产品也多是走精品之路。
这种截然不同的产业模式决定了嵊州领带想大规模盈利,几乎不可能。
因为,无论在手感还是花色上,中国生产的领带都无法与其他国家生产出的领带相比,设计上更是以跟风为主,原创不足。在国际市场上,科墨的领带一条可以卖到上百美元,嵊州的领带最多只能卖几十美元,两者的差价在三倍左右,而平均每条领带企业赚取的加工费也只有区区几美元。
嵊州市领带行业协会一位人士对记者说,有一次,意大利纺织品设计师协会主席带着10多张领带设计图纸来到嵊州,高达600欧元一张的图纸,被抢购一空。这位主席还曾以5.4万欧元的价格卖给嵊州39张图纸,赚得真是笑开了花。
而眼下,经济形势低迷,产业出现困境之时,有多少家企业还能坚守领带这个微利的传统领域,不说投奔房地产、矿业这些“金主”,就连捡起自己的“魂”都并非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