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轻纺工业的领带行业如果延续“量大利薄”的老路子,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近几年,变化开始悄然发生。
“精美得近乎艺术品。”这是参观完嵊州几家龙头领带企业展示区后的感受,不论是色彩、花形、面料还是款式,都让人眼前一亮。
这正是嵊州领带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嵊州领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庆余介绍:“过去我们都是按照外国的花样,依葫芦画瓢,现在我们搞设计研究会,请韩国的设计师来给我们上课。现在我们的原创设计在40%左右。”
副业反哺主业
首先是在产品本身动脑筋。周庆余对记者介绍,过去绝大部分产品的材料是真丝,由于真丝成本太高,不少企业更多地采用涤丝来取代真丝,甚至将服装面料用以领带生产,比如羊绒以及衬衣面料。
企业也在利用科研成果改良产品,比如在真丝中添加“增重丝”,一根丝可以顶两根用,7根丝就可以省掉三根丝,这样一来,成本可以降低40%,质量也丝毫不受影响。
正因为产品关联度较高,嵊州领带企业也在积极向下游延伸,副产品越来越多。有的领带企业针织服装占全部产值的比重甚至超过一半。
在这方面,嵊州拥有自己的优势。首先,真丝家纺、面料与领带同属提花产品,技术、设备、设计相通,客户重合度高。其次,嵊州拥有全球60%最先进的电脑提花织机,有能力生产国际上流行的高档真丝提花面料。
从领带产业起步的巴贝集团,目前的业务已经涉足了床上用品、家庭装饰和箱包等各个领域,面料业务在巴贝集团的年产值中占了20%以上的比例。连国际知名时尚品牌COACH的箱包面料订单也被巴贝拿下,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然,在整个纺织业低迷的大环境下,领带业想要重回早年“一包领带一桶金”的盛世已经不太可能。
“很多大企业的一把手都不在家,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位嵊州领带业人士对记者说,因为主业不好做,老板们只能在外寻找其他投资来弥补。有实力的企业大部分都在房地产、矿业等领域布局,有些企业还在做高尔夫球场、旅游、餐饮等。
“虽然房地产、矿业投资风险较大,但比起做领带,利润还是高很多。好多企业都是靠副业补主业,真正赚钱的都是副业。”不过,这位人士坦言,“目前嵊州企业依然还是以领带业为主业,因为,一个稳定的平台可以为将来的融资铺路。”
复旦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章奇称,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除了创新,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之外,转型升级中资金问题是重要的一环,政府要给予转型的时间与空间,并在融资形式上给予一定支持,使劳动密集型企业有资本、有能力实现转型。
打造垂直产业链
以加工环节为主的嵊州领带业,在20多年的发展中有两个缺憾:一是有影响力的大品牌不多;二是没有掌控产业链上的核心话语权。
1004家领带企业中,大企业只有260家。更多的是小企业,有专做面料的、专做辅料的、专做包装的、专搞印刷的。260家企业中,只有六个全国知名商标,其中两个为中国驰名商标,分别是巴贝和麦地郎。
“领带企业做品牌不容易,还是没钱去打品牌。很多企业走在最后一个关口时,向品牌迈进的时候就死了,非常可惜。”不过,麦地郎集团副董事长袁学军坚信,“未来中国是品牌的天下,产品必须要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也涉及到全产业链的整合。
比如,上游真丝产业掌握在广西和嘉兴的农产品大宗市场手中,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让嵊州领带企业为之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基于此,12家嵊州领带生产企业同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县市达成多项协议,累计建立蚕桑茧丝生产基地约百万亩,希望提升对原材料的自主掌控能力。有的企业还通过控股当地丝绸公司的方式,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据预计,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以产丝近8000吨。
“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嵊州领带企业用丝问题,也可以解决真丝的仓储问题,规避成本大波动,把用丝大市转化为产丝大市。”周庆余说。
同时,巴贝集团、麦地郎集团等龙头企业还联合成立了嵊州领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天佳领带服饰、达亿领带服饰等6家公司也联合组建了物流公司,这些公司承担的是嵊州领带企业“外拓基地、原材料采购、印染、打线”四位一体的整合责任,实现生产统一管理,原材料对外统一采购,色丝对内统一配送。
周庆余介绍,地方政府也在牵头创立公共服务平台,比如,新组建的中国嵊州领带城物流中心将形成集交易、展示、技术、科研、仓储、加工、休闲观光、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市场群。
对于小企业而言,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领带城的小老板们对记者说:“温州企业是前店后厂的模式,我们现在是前有商铺,后有网店。可以说家家都有自己的网店,生意还不错。”
就在嵊州领带行业协会办公室旁边,一间名为“领带博物馆”的工作室正在装修。周庆余说,这里将会用以展示嵊州领带业的发展史,将更多人文因素融入到产业格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