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代工厂负责人也称,珠三角这几年来不断上调最低工资,公司正在重新核算成本,又准备上调产品报价,这可能会导致部分订单下滑
春节过后又到了珠三角招工高峰期。不过,耐克广东一家代工厂负责人吴先生介绍,近段基本没有招人的计划,金融危机后,该工厂的工人从13000多人减少至现在的4000多人,这样做也只是为了逆境中求生。
“我们1990年从台湾将工厂全部迁移到广东,当时珠三角的工人月薪只需200元左右,而如今翻了10多倍,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用工成本上升更加迅猛,我们工人的月薪远远把东南亚的抛在后头,差距由前几年的50美元扩大到200美元以上。”吴先生介绍称,目前,工厂工人月薪大约是500美元,而印尼的大约300美元,越南的是250美元左右。
“如果耐克的采购商能用10美元买一双鞋子,绝不会掏11美元来购买,因此工厂流失了一些低价订单。实际上,若不是为了规避经营风险,工厂目前也可以扩到10000人的规模,但压力会非常大,仅是一个月用工成本就要比印尼的工厂多掏200万,竞争优势明显丧失。”吴先生如此解释。
运动品牌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用工成本节节攀升,牺牲利润还是牺牲订单,这是耐克、阿迪达斯等诸多代工厂如今面临的艰难选择。
耐克压力
随着运动品牌竞争日益激烈,耐克、阿迪达斯等洋品牌纷纷卷入了促销战,频繁打折出售产品,近两年为了清库存,甚至推出少量一两折的服装和鞋子,几十元一件的短T、一两百元一双的鞋子,偶尔会出现在耐克、阿迪达斯等洋品牌的折扣店里。
一边是代工厂频喊提价,一边是运动服饰用品行业竞争加剧,加上中国消费市场没有预期好,耐克公司承受的压力并不亚于其代工厂。
耐克另一代工厂负责人也对本报记者说,珠三角这几年来不断上调最低工资,该公司正在重新核算成本,又准备上调产品报价,这可能会导致部分订单下滑。
不过,该负责人说,“目前,我们工厂一双运动鞋的加工费一般比东南亚的工厂贵一两美元,在单价上与越南、印尼相比没什么优势。不过,客户依然会将一部分订单交给我们,一方面是多年与耐克合作下来,我们的效率和技术等方面比东南亚的略胜一筹,另一方面是东南亚的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涨,客户不会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会从全局考虑,这些客户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好中国内销市场的前景。”
市场不断变化,正洗刷着耐克的业绩。耐克继2013财年第一财季净利润下滑12%后,第二财季(截至2012年11月30日)净利润由去年的4.69亿美元同比下滑18%至3.84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因Umbro与ColeHaan 两项业务亏损1.37亿美元。
耐克第二财季营收从去年的55.5亿美元增长7%至59.6亿美元。然而,其在华销售业绩却较北美、日本及其他新兴市场显得疲弱。来自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下滑11%至5.77 亿美元。
同时,去年12月至今年4月,耐克鞋服交货订单增加6%至93亿美元,比上年的13%有所下降。而来自中国的订单却下滑6%,且有分析认为耐克在中国的销售情况在未来至少半年内不会有好转。
转移,促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耐克明显加速调整全球生产布局。耐克公司历年的年报数据显示,2001年时,中国生产了其40%的鞋,在各国/地区中排名第一,而越南只占到13%的份额;到了2005年,中国的份额降至36%,还是排第一,越南升到26%,排第二;在2009年,中国和越南并列第一,都是36%;到了2010年,越南超过了中国,占37%,中国退居第二,占34%。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昨日表示,为了控制成本,耐克这几年从珠三角往东南亚以及中国中西部转移明显加速,由于运动服装鞋子的原材料采购以及生产比较容易标准化,转移步伐比其他产业快。短短几年,在越南的产量就超过了中国,此外,耐克往中西部转移也在加速,目前,仅在江西就设了五个生产点,发展到几万人。
今年春节期间,在广州万国广场,阿迪达斯推出2折起的全系列特买会,部分产品只卖99元,而耐克也有不少产品打3~5折,而KAPPA也在搞2折起的促销活动。比起这些洋品牌特价专卖店里人潮涌动,同在广州海珠区的李宁、安踏、匹克等国内运动品牌则显得冷清许多,尽管这些店铺也在推出5折的活动。洋品牌折价清库存,价格下探后直接蚕食了国内运动品牌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