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拐点期,随着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劳动力短缺,廉价制造已然结束,服装行业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原有的依赖于提高产能和广铺渠道实现增长目标,已经不再是解决一切的良方,稍有不慎,就会掉入“增收不增利和高库存”的泥潭。
成本账
中国这块新兴市场无疑是全世界国际品牌竞相争夺的沃土。随着中国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众多国际大牌以及大量国际二三线品牌以令人瞠目之势纷纷进入中国,在客观上抬升了中国服装品牌的竞争压力。从目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中心商圈来看,由于大量国际品牌的入驻,不仅一线城市租金成本大幅攀升,甚至连众多二三线城市的零售租金成本也呈现显著的上浮增长率。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服装租金水平已经是世界最高水平,全球10个最贵的高端商场中,中国就有8个。而在热门地区的租金年增长率已经达到15%以上,甚至更多。
以广东过去不太活跃的一批“洋品牌”为例,随着上市进程的加快,这批品牌纷纷浮出水面。不仅名字像是国外的,就连店面装修、产品风格乃至品牌形象,这一批品牌都以国外品牌为学习对象。在这批企业的公司募投报告里,关于渠道建设费用当中花在每个店面的平均装修费用,从早期的1000多块钱上升到5000多块钱,呈现出不断接近国际品牌的水平。
租金成本、店面装修费用的高增长趋势,其实也在另一方面提示品牌,需要不断提高店铺的空间体验感,提升单店运营的能力,提高品牌溢价能力。
新需求
中国服装的高端和中低端市场是冰火两重天,高端市场有大量的国际奢侈品牌,中国品牌没有太大空间。中国品牌盘踞中低端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品牌就完全占领了中低端市场,或者说,在中低端市场中国品牌的优势地位并不突出。随着ZARA、H&M等众多国际快时尚平价品牌的进入,中国品牌在中低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弱势也更加凸显。
高不成,低也不就,这似乎是中国品牌尴尬的现状。ZARA、H&M之所以能够快速占据中国市场,和他们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需求有着极大的关系。
随着消费观念的日渐成熟,新时期不仅在成本竞争上发生变化,在消费群体上也发生重大变化。80后90后新生代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理念正深刻影响着服装业的发展。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面,服装形成更多的细分领域,不仅有传统的“男装、女装、休闲装、运动装”等的细分,也有专门针对单一领域的专业化发展,例如高尔夫服饰、婴童用品、户外用品、动漫产品等等,甚至也会出现品牌服装的“跨界”现象。这种“做精、做专”是在深刻理解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既满足了个性消费需求,也适应多样化的市场,卖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卖的是时尚、创意和文化,其品牌溢价自然会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