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纺织强国始终是我们这一代纺织同仁们追求的目标。怎样才算纺织强国,标准是什么?我们离纺织强国还有多少路要走?我们纺织企业实际情况如何?
笔者曾在国企工作30多年,在私企工作了8年,走访及服务上百家企业,亲历我国纺织业翻天覆地变化。现在的纺织业无论总量、设备、品种、市场等均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成就有目共睹。也许,在这里奢谈纺织强国有点班门弄斧,所见所闻有限,不过,笔者有接触纺织业基层,长期与纺织企业管理干部、工人接触,交朋友的经历优势,同时也经常与纺织企业老板或董事长交谈,了解他们真正内在的感受及想法。笔者有一知己朋友近几年作为器材上门技术服务人员走访了近800家企业,经常了解国内企业相关动态及信息。
作为为纺织事业服务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期盼纺织强国早些到来,同时也感受到建设纺织强国之路出现了一些误区。
我国纺织业近几年发展速度快得令人惊艳,纱锭数十年间翻了3~4倍,官方统计现有纺纱规模在1.2亿锭左右。仅2005~2010年,纱线、织布产量基本翻了一番。要说大,我们确实已经够大了,纺织装备全球第一,生产总量第一,纺织品出口第一,化纤产量第一……红火的时候,纺织机械没有预订拿不到货,要不是金融风暴的波及,这种扩张势头还将继续下去。谁的规模大,谁就比别人强!在这股热浪涌动中,一些企业开始心浮气躁,几千锭要说成几万锭,几万锭说成十几万锭,20万锭说成30万锭……不一而足,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的狂热,似乎生产规模越大越风光,越有成就感。规模不断扩大,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更符合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嗜好,更容易获得政府方方面面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笔者也到过一些所谓大企业,生产规模虽大,生产管理水平却很低下。曾经遇到几位去过一家国内颇有名气的大企业的纺机厂技术售后服务人员。据他们说,其现场管理一塌糊涂,徒有虚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为了争取国家项目贷款,胡编所谓高新技术、高新产品,实际上马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有的老板虽然自己筹钱上项目,事先却连基本的市场调研都不做,产品定位不明确,只看到眼前纱价上涨利润丰厚,盲目建起几十万锭的纺纱厂,遇到市场不景气,亏损就成为必然。这种做法就像早年种生姜,今年生姜每斤卖到8元,大家争相种生姜,明年生姜每斤跌至1元,大家又改种其他作物。
企业要持续发展,经营不能盲目跟潮流,必须按自身条件做出特色。经营理念上应该是先做强再做大,否则盲目扩大规模造成资金链断裂或成本失控,必然危及企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