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3年内,中国时尚同盟这个平台已经聚拢了近70位富有创意才华与市场潜质的中国新锐设计师。他们每年都会深入纺织服装产业重镇进行个人作品发布,活跃指数与媒体关注度日益提升,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设计精神与执著设计理想,以及灵敏商业嗅觉的设计师群落。
中国时尚同盟从诞生之初略显稚嫩的清脆“发声”,到理想状态中国新锐设计师执掌主流时尚话语权和商业话语权的“掷地有声”,很多中国设计师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累积的“势能”一定会在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爆发。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时尚同盟组委会主任孙瑞哲的话来说:当平台的“小宇宙”能和设计师的“小宇宙”形成和谐共振,话语权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地”就不再是一个梦想。
缺平台:新锐设计师的向上之痛
很多业内人士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新锐设计师都游离在主流时尚话语权体系之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分析道:中国创意设计产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能力依然薄弱,创意设计人才的孵化机制不健全,许多富有才华的独立设计师游离在产业链之外,缺乏有效的资金、技术支持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现实支撑等。“关键问题还在于——为新锐设计师量身定做的‘平台’缺失与弱势。”孙瑞哲说。
未来,“时尚猎头”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而中国时尚同盟,就是希望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平台”。
2012年,在经历了两年的摸索和尝试后,中国时尚同盟也推出类似的针对中国青年设计师的支持计划,意图建立本土化的创意设计发展平台。一个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包括类似“秀场+展场”二合一的模式,有效地传递创意价值、传播价值与商业价值,并努力成为新锐设计的催化剂。
接地气:新锐设计师的向上之力
记者在针对中国时尚同盟的新锐设计师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设计师的共性在于:设计作品不断成熟,设计风格不断突出。而他们的理想也显得更加分明——如何能够借助有效的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对时尚创意的协同理解与商贸资源的互动,让自己真正深入到市场中去,成为“有人买,有人卖”的商业品牌。
于是,带设计师一起“接地气”,成为了中国时尚同盟近两年的核心诉求。一个突出标志在于,立足同盟平台,让他们深入产业集群,与地方专业展会合力捆绑,同时给他们设计个人展位,吸引后续的采购与合作机会。
“对于新锐设计师计划而言,秀展的支持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让设计师品牌与终端更多的直接互动,真正影响消费潮流,设计师的发布秀不再只是一季作品的展示,或是某些小众群体的自娱自乐,更是设计师独特个性魅力的极致呈现及与粉丝的亲密互动并形成消费,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中国时尚同盟秘书长张玮说。
市场认可:新锐设计师初尝“甜头”
3年间,中国时尚同盟的平台上,也集聚了一批“铁杆”设计师。而平台与设计师群体之间能达成较好的合作,关键在于平台能够逐步帮助设计师在看似“玄妙”的市场中找对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既是对自身设计风格定位的检验,又能够带来实际的商业利益,帮助自己把独立品牌做大做强。
中国时尚同盟签约设计师王米佳,通过参与中国时尚同盟的合作,每月销售能达到10万元。而中国时尚同盟签约设计师余涵恩表示:在这个平台之上能够听到不同的声音,收获的外界关注度在提升,这是一个新锐设计师最期待看到的。
可以这样说,设计师品牌培育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师品牌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需要让大众消费熟知外,还需要更强大的资金介入。这些,也都是中国时尚同盟与新锐设计师品牌共成长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