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份正是棉花开播时节,自2011年2月中旬从3.3万元之巅坠落至今已低迷两年多的棉花,做多热情能在2013年重新绽放吗?
这一切,都有赖于新年度棉花能否解开“经济下行—需求不振—纺纱服装企业遇困—收购加工商受压—棉农收益受损”的连环结。
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在经济放缓消费不振、成本上升压缩盈利、外需不稳影响出口等一系列因素“倒逼”下,棉花产业链步入更加“纠结”的困局里,“棉花结”不但短期难以解开,甚至可能成为一场行业的“棉花劫”。专业人士称,要破解这一困局尚需时间,作为应对之举,可以鼓励企业尽快走入“大企业”时代,减少产业链环节;同时也要完善“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结合,并在激发内需潜力上大做文章。
“政策市”行情或延续
自从国家操作介入棉花市场之后,棉花市场沦为政策市。在天气因素影响不大时,收储和放储的每一个动向都牵动着棉市,甚至已显著改变了棉花市场的价格结构。观察人士认为,今年棉花市场将继续演绎“政策市”行情。
在全球棉花需求较弱、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中国涉棉调控政策把中国市场上的棉价分成了三个层级。从低到高分别是:第一级为进口棉价,第二级为社会流通棉价,第三级为收储价。价差的存在促使棉花资源从低价区流向高价区。假如贸易是自由的,市场是有效的,则跨市场套利会把价格拉平到同一个水平。然而现状却是,在第一级与第二级之间有中国棉花强大的进口配额管理政策,在第二级与第三级之间有强大的收储政策。
从收储政策看,国务院日前批准的《2013年度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显示,2013年度棉花继续敞开收储,临时收储价格维持不变,仍为20400元/吨。
观察人士认为,在后收储时代,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对棉市的支撑因素将有所弱化。从2012/13年度来看,我国棉花市场的支撑动能莫过于收储政策。在市场整体氛围不佳的背景下,20400元/吨的收储价格极具吸引力。根据统计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2012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651万吨,是2011年收储总量的两倍多。若按中国棉花信息网预计的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747万吨计算,收储量已达总产量的87%左右;若依据美国农业部3月份最新报告测算的我国棉花产量762万吨计算,目前的入储量已经达到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的85%。
大规模收储过后,市场上可流通的棉花数量减少,棉纺企业用棉尤其是高等级棉明显紧缺,给棉花现货和期货价格带来支撑。值得关注的是,高等级棉流入国储,期货市场因棉花流入减少,棉花仓单变得较为有限,这成为期货市场做多的重要理由。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CF1301在交割月前月出现“软逼仓”行情的背后原因。
在旧收储期已过、新收储期还未来临的数月里,进口配额管理与抛储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面对棉花终端需求未明显恢复、中国国储库存庞大的背景,抛储及进口配额政策俨然成为影响棉价的核心因素。
年初为解决大规模收储导致的纺织企业用棉短缺问题,国家开始实施国储棉抛售的战略性政策,这也是有史以来我国首次将国家棉花收储与抛储政策同时进行。然而抛储政策实施初期,纺织企业并不买账,日成交率呈现直线下滑的趋势。随着抛售的棉花质量的提升,日成交量渐稳,但数量仍旧不大,基本维持在2万吨左右。
根据统计,2012年9月份抛储开始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出库成交135.4万吨棉花。第一批抛储政策已于3月底结束,第二批抛售仍将延续。国家发改委曾在1月份表示,到7月底,国家将以19000元/吨的抛储价格持续抛储450万吨棉花。尽管对于细节的市场传言版本较多,但只要抛储政策持续,随着出库量的增加以及收储托市影响因素的弱化,棉价更多地遭遇压力。
对于棉花的滑准税配额,近期有纺织企业表示,已收到配额的通知。鉴于目前滑准税进口的棉花成本依旧比国内现货价低3000元/吨,因此,配额的发放对郑棉价格也构成一定压力。
与此同时,进口配额使得进口棉向中国港口的转移在“量”上受到根本限制。居高不下的内外棉价差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价格结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纺织企业的订单数量与库存策略,进而影响着中国棉花的需求。
鉴于政策稳定棉花市场的目的,国家可能在4月份后加大抛储与滑准税配额的力度。未来数月内,国内棉价有望保持稳定,郑棉若无因仓单问题引致的软逼仓行情,棉花市场或将陷入政策主导的震荡行情之中。
库存居高不下
“现在八个库存全是满的,总库存量已经达到1.2万吨,有近一半的库存还是两年前的进口棉。”青岛保税区沃尔德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库存主管许尚勇介绍,今年初以来,总出库量只有3000多吨,较之去年一季度和四季度出库上万吨的情况相差甚远。
许尚勇称,按以往企业开工旺季来看,公司每天的出库量应该达到上百吨甚至上千吨。但目前公司每天的出库量只有几十吨。不少纺纱企业反映,今年企业开工率不足,纺织行情不乐观,随用随买即可。
企业对进口棉需求的下降,导致大量的进口棉堆积港口。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港口未通关棉花库存量接近50万吨。已通关的库存虽不多,但销售进度一般。外棉入区量整体大于出区量,库存压力居高不下。尽管纺织企业已陆续拿到增发的滑准税配额或者加工贸易配额,但不少企业尚未启动采购。多数企业在等待国储进一步抛储细则,包括下一步抛储价格、高等级棉花和进口棉投放比例,企业以随用随购为主,有配额在手也不急于采购。
“进口棉眼下是‘有价无市’。”青岛鼎信立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刘鹏表示,今年企业备货情况似乎有悖常理。按往年同期看,纺织企业在春节后需要备1-2个月的原材料库存,但今年企业几乎都是随用随买。除了纱线销售缓慢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进口棉花价格还会有所回落。企业预期,至少在上半年棉花期货价格将回落到20000元/吨左右,相应地现货价格也将有所回落。现在进口美棉均价为18600元/吨,印度棉均价为18800元/吨。他们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进口棉花价格还有100元左右的回落空间。
有分析师认为,若美国农业部植棉意向调查结果不出现较大降幅,将难以让国际棉价企稳回升。国际棉价有望续跌,这将拖累国内棉价。
刘鹏称,考虑到经济在去年底出现回暖,预期今年企业用棉需求将增加,公司曾在年初上调了进口棉花价格。结果导致很多企业只询价不购货,成交量明显下滑。“企业之所以对价格变得敏感,主要是用棉需求减少,抛储和进口棉使当前棉花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从中国棉花信息网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截至4月3日,国储棉累计上市总量为356.93万吨,但累计成交总量105.68万吨,成交比例仅为29.61%。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市场对棉花需求呈现明显分化,纺企对高等级棉花的需求量增大。青岛银夏贸易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王国栋表示,从进口棉花看,企业对价格高、质量好的高等级棉需求量较大,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王国栋认为,这是因为在港口所剩棉花中印度棉库存最多,目前价格较低的在18500元/吨,较高报价在18900元/吨(依品质而定)。美棉和澳棉高等级棉花所剩不多,成交尚可。近期企业对质量较好的西非棉询价增多,但西非棉尚未大量到港。所以,高等级棉的需求呈现相对较旺的态势。“为保证市场供应,储备棉已向市场投放,收储结束后,预计会继续扩大投放量,来满足纺织企业需求。”
终端消费难期待
棉花库存高企让那些希望棉价回升的人不免失望,而终端服装出口下滑更是让这些人遭遇重重一击。
应当承认,今年1-2月纺织服装业的出口表现不俗。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2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411.67亿美元,同比增长31.87%,高于全国出口增速8.3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60.9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150.67亿美元,同比增长26.3%。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发现,受经济复苏缓慢预期影响,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并不看好当前纺织行业的回暖。他们认为,前两个月的回暖恐怕只是“昙花一现”。今年纺织服装业可能比去年更惨淡。
去年纺织服装业的惨淡可谓“惊魂”。根据wind统计,去年纺织服装板块内79只个股总市值加权平均跌幅高达15.25%,龙头个股几乎“魂断二级市场”。其中,梦洁家纺股价“腰斩”,美邦服饰、华润锦华、罗莱家纺、森马服饰、星期六)年跌幅均超过40%。在预增幅度较大的部分个股中,富安娜、七匹狼、华芳纺织、江苏三友等个股跌幅也远超大盘。
W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纺织服装板块的涨幅仅有2.32%,排名依然倒数。
“从年初开始,关于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和中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报道便不绝于耳。原以为,国内外经济都会加快复苏,订单和内销会出现好转,但情况并非如此。”浙江毫丰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贵抱怨说,一般情况下,国外订单都是提前半年下达,企业在3月份就应该接到8月份的单子。“但现在企业手中基本上还是年初时下的5月份订单,今年销售可能比去年还要差。”
具有同感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海关2月份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39.6%的企业对未来2-3个月出口形势信心“不乐观”,24.7%的企业表示“乐观”。
出口预期不乐观,内需也未必有起色。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0%,增速较2012年放缓1.1个百分点。服装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3.0%,增速较2012年同期大幅下降6.8个百分点。
3、4月份是品牌服装秋冬订货会时期,据了解,今年秋冬订货额增速普遍下降。某休闲服饰龙头企业负责人表示,不论春夏装订货额还是秋冬装订货额同比均有所下降,公司将适度调控期货生产和配发,预计加盟渠道一季度仍会有一定下滑。从直营渠道来看,零售市场的变化情况目前仍然不太明朗。
终端消费不振,使得棉花产业链“一损俱损”困局再次上演。山东恒新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耀中表示,全棉纱市场走货量偏低,纱厂基本上以量为主,提价难度很大。“纺企经营压力急剧上升。”
破解困局需多管齐下
棉花产业链面临的问题正变得日趋复杂:国家收储与抛储同时进行、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停产倒闭、成本“旧痛”与出口“新伤”并发。一环紧扣一环的棉花结不但眼下难以解开,甚至将演变为一场产业链各方的棉花“劫”。
温州服装商会会长、奥奔妮集团董事长郑晨爱称,现在纺织服装业到了“倒逼”机制集中凸显的阶段,从棉花加工到纺纱再到服装生产,整个产业链正在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终将促使整个产业链进入“大企业”发展时代。
他表示,这要求不具规模的、落后的纺织服装企业停产倒闭,只有更多的落后产能被淘汰,优势资源才能向大企业集中。其结果则是大企业可以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棉市连环结将由多变少,由更多的大企业自行化解难题。
浙江毫丰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贵认为,企业不可能实现整个产业链条中每个环节的生产。在此情况下,国家需要调控好原材料的价格,维持原材料价格稳定,避免大涨大跌。另外,破解产业链困局更需要打开内需市场。相关部门如何帮助外贸转内销的企业设立销售平台、打开销售渠道是企业所期盼的。内需市场大、国内消费潜力强是不争的事实。但企业如何实现“华丽转身”,打造出国内市场认可的品牌成为难上加难的事。从“第一夫人”服装概念股的表现看,打造自主品牌和文化内涵的纺织服装业能迎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棉花协会会长周声涛认为,当前棉花产业链出现了四个“纠结”:一是储备棉高收低抛,国家负担较重;二是高库存的同时还要继续进口;三是纺织和植棉效益均下降;四是“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如何结合。
周声涛强调,市场现存的一些问题是在实行收储政策之后出现的,不能由此否定收储政策的必要性。在棉价下跌时,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棉农植棉积极性必将受到影响,恢复起来难度较大。另外,中国作为棉花产销大国,要有国际话语权,棉花生产需要依靠该政策保持稳定,否则会重走大豆之路。同时,农民人均耕地有限,从增加收入角度考虑,也应该有保护价格。
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在3月中旬就全国范围棉花种植意向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全国植棉意向面积为7264.4万亩,同比减少218.7万亩,降幅为2.9%。其中黄河流域同比降9.3%,长江中下游棉区同比降5.4%,西北内陆地区同比增2.3%。
一家大型纺企负责人则建议,新疆作为全球少有的几个适宜优质棉花种植的区域,所产棉花成本低、质量好,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引导新疆发展这一优势产业,强化新疆作为棉花供应区的战略性地位,保证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和供应量。一方面降低企业用棉成本、增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际话语权。